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轼和辛弃疾与花有关诗词鉴赏

苏轼和辛弃疾与花有关诗词鉴赏

2023-04-2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苏轼和辛弃疾与花有关诗词鉴赏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词鉴赏 作者: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妩人惜从教坠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⑧。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名梁,(jie) , 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任凭。从教坠: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有思(si):有情思。

④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⑤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

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⑦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落红:落花。缀:连结。

⑧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 \"飞絮 (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 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 ,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拋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唁“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 (《白丝行》)。咏物至此,现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吓\"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 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色三分,二分尘土,-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

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的效果。

《酴醾花·虞美人赋茶縻》咏酴醾花诗鉴赏 辛弃疾

群花泣尽朝来露,争奈春归去。不知庭下有荼縻,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淡中有味清中贵,飞絮残英避。露华微渗玉肌香,恰似杨妃初试、出兰汤。

写花贵在写出神韵,即花的内在美。 读《赋荼縻》令人回味之处,正在于此。

词的上阕,作者写荼縻开放的季节及作者见此花时的惊喜。 暮春之时,群花渐次凋零,作者感叹春的归去,不觉有些惋惜之情。正当此时,他突然发现院里的荼縻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悄悄地开放了。花事阑珊之际,忽见这生机盎然的荼縻,怎能不令人惊喜! 这花“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 她把春天的景色全偷来了,却又怕被春姑娘知晓。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幽默之中透出了真谛。一个“泣”字便活脱脱地写出了群花无可奈可而归去的神情, 而“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苏轼《酴醾花菩萨泉》)的品格仅用一个“偷”字、一个“怕”字便突显了出来。使读者顿时觉得那花突然“活”了起来,正羞答答地望着读者,可谓传神之笔。“十分”一词突出地表现了荼縻在暮春时节群芳凋零、而夏季花还未开的时节里开放的可贵品格。所以说她独占了全部春色。

如果说上阕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荼縻的内在美,而下阕则是用比喻的手法,在写出花的外在美的同时,更加突出其神韵。 可以说荼縻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体。“淡中有味”三句写了荼縻花的味和姿态。在这里,作者没有直言其花的味道如何好,花姿如何美丽,而是以其它景物来衬托荼縻。它的味道可贵之处是清淡之中透着幽香;它的花使飘飞的柳絮和凋零的群花心甘情愿地躲藏起来,你看,那晶莹的露珠仿佛花朵微微渗出的香汗,有清幽淡雅的香气散出,弥漫在四周的空气里。正好象唐朝著名贵妃杨玉环洗浴温泉刚出来时那样娇羞可爱、令人迷恋。在最末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说唐玄宗李隆基爱好女色,想得到倾国倾城的美女,可是找了多年都找不到。这时,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被唐玄宗看中纳进已宫。她在华清池里洗澡,温泉的水洗着她象凝结着脂肪一样洁白细腻的皮肤,唐玄宗看见她出浴时娇美的样子,非常喜欢,更是爱不自胜,这就是她受宠的开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如此描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人们知道,历来以花喻人属常见,而在这里,作者却一反常规,以人喻花,足见作者对荼縻喜爱的程度,更衬出荼縻看似平常实为高贵的品质。

古诗词中描写荼縻的也不少,但赞叹其花容和花味者居多。如欧阳修的“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荼縻花》)、陆游的“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东阳观酴醾》)、杨万里的“白玉梢头千点韵,绿云堆里一枝斜(《酴醾》等等。而在这首词中更道出了荼縻的神韵,使人们在赞赏其外在美的同时,更赞美其“愉

得十分春色、怕春知”的默默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把她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梅花联想在一起,因为她们同是在百花凋零之时,默默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