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情教育视野下稻耕文化养成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初探

乡情教育视野下稻耕文化养成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初探

2021-02-23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乡情教育视野下稻耕文化养成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初探

作者:汪乐表

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1年第4期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 汪乐表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当下国内教育大环境中,通过乡情教育稻耕文化培育班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关键词】乡情教育;稻耕文化;劳动实践;小学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制定的初衷就是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出了道路: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校所在地蜃蛟地处水网平原,拥有几千年水稻种植历史,千百年来水稻是蜃蛟村民的主要农作物。本文正是基于本地资源及综合实践课程精神,旨在让学生回归田园,回归水稻耕种这一养育了世代蜃蛟人民最基础的农业劳作方式,学习稻耕文化,感悟生命成长的不易;参与稻耕劳作,体悟劳动的真谛,内化劳动品质。这一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精神不谋而合。

一、探稻耕文化之奥秘

蜃蛟水稻种植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曾发掘出类似谷物遗迹的隶属石器时代的芦家桥文化遗址。悠久的种植历史,造就了深刻的稻耕文化,使得蜃蛟稻耕文化深入人心。

1.一捧水稻,一幅生长图

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责任担当意识,能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本文的探究要求学生从亲手培育一捧水稻、绘一幅水稻生长节气图开始。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达成一致:在父辈或是其他长辈的协助下,亲手培育一捧水稻,土栽或水培都可以。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引领孩子承包家中的或是村中的一小块水田,依据时令根据节气,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身参与水稻耕种的全过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耳熟能详的节气歌萦绕耳畔,二十四节气揭示的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水稻的生长也是依节气而动,一切耕种环节都需依时节而作,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光照等从事水稻耕种。水稻耕种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熟知二十四节气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好促进水稻培育工作。利用科学课及地方课程与学生共同探究二十四节气知识,学生们根据培育过程中水稻的阶段性变化,辅以节气,共同勾勒出了水稻生长节气图基础部分。

水稻培育过程中,以美术课堂为基点,借助艺术形式呈现水稻生长全过程,或绘画写生,或影像记录,描绘水稻生长的全过程,融合思维导图及其他形式的简图对所记录的资料作简单

整理说明,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构成一幅幅完整的水稻生长节气图。观察中,学生借助水稻生长关键节点,与二十四节气相互印证。

2.一粒种子,一册记录史

孩子的天性总是充满了好奇,仅仅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将水稻生长观察与课程相结合,与教材相结合,与文本相结合,学生以文字描述方式记录下水稻生长的全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了水稻成长的不易,培养了热爱大自然,关爱大自然的品质;学生真正理解了“汗滴禾下土”与“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在此期间,学校组织了“我以我心寄田园”活动,为学生准备了一本完整的水稻生长记录册,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以观察日记为自己的水稻耕种锦上添花,水稻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己观察过程中有新奇发现的时候也可以用日记形式记录;观察中兴奋的时刻可以记录,不顺利的时刻也可以记录;可以是水稻生长的变化,也可以是观察所得或是心理等描写,当然也少不了关于蜃蛟水稻种植历史的资料搜集与记录。文字的记录相比水稻生长节气图更为详尽,更能细致展现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细节。

二、感田间劳作之艰辛

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去,才能对劳动有更深刻的体会,尤其是春种和秋收,作为水稻生长的两个重要节点,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有助于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养成劳动实践能力。

1.一块田地,一种新体验

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到田间地头,去田里播一次种子,拔一次秧苗,施一次肥,割一次水稻,参与水稻生长实践劳作,挥洒汗水中,感悟农民的艰辛,体悟劳动的真谛。

水稻种植主要的劳动环节:育苗、插秧、除草、施肥、收割。对于这些几乎不下地,尤其是没有下过水田的学生而言,每个环节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了好奇的。学校组织开展了“我与水稻共成长”活动,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下田育苗、插秧、拔草、施肥……

2.一串脚印,一抹黄豆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割水稻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劳动了小半年,现在该是他们收获成果的时候了。学校设计了“金秋双节水稻收割大行动”,鼓励学生随着父母到自己的承包田,没有承包田的就到亲戚朋友家田里,根据水稻实际生长情况参与水稻收割。看着他们拿着各式镰刀一株一株认真收割的样子,看着他们辛勤劳动的背影,看着他们额头滴下的汗水,更有采用原始的脚踩式脱粒机,拿着一捧一捧水稻在脱粒机里翻过来倒过去,生怕有稻谷还残留在稻秆上,此时哪里还需要用说教的语言苦口婆心告诉他们要爱惜粮食,他们早已将这铭记于心。踩着脱粒机那不太熟练却又认真的状态,那一脸汗水浸透下的专注,这不就是他们劳动实践能力逐步养成的真实过程吗!

三、耕能力评价之土壤

劳动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是泛化的,而非量化的,很难用量化的标准去测评学生的成长,如何去评价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可见的,劳动实践能力的发展是可观可视的,借助“档案袋”形式记录水稻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学生这段人生历程的记录!这不正是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有效评价方式吗?

1.一个袋子,一程人生路

以学生对水稻成长过程的观察研究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图、文记录为评价基础,逐步摸索将劳动实践能力养成与课堂教学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为班级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水稻档案袋”,在这个档案袋中,学生有关于水稻生长过程的观察日记,也有水稻生长节气图,还有关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学生自己存留的珍贵的照片等影像资料。要求学生分门别类进行归置,根据水稻生长环节定期进行资料分享与沟通。在交流后分小组对前一阶段资料进行完善调整,特别是与水稻生长相关的知识点,或是与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相关的知识进行补充完善,充盈档案袋内容。定期交流,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部分做事拖沓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准备好要交流的材料,也能在交流后对资料进行完善,这是稻耕文化带给他们趋好的变化,这是一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伴随他们一生,影响他们日后的人生路。

“水稻档案袋”作为学生评价体系的补充,能够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品质、学习习惯、合作交流等一系列品质。作为泛化的评价内容,对学生没有设置量化的细则,可操作性强,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自己所喜爱的项目化内容,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和学业上的负担。这种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运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切实地践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评价标准,适合结合其他量化的评价方式,相伴学生一程。

2.一套体系,一颗优质种

稻耕文化作为蜃蛟古村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人文底蕴,其中水稻种植历史文化、与之相对应的二十四节气、相应的农业谚语等都是蜃蛟稻耕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校毗邻芦家桥稻耕文化遗址,学生长年在蜃蛟这方田地中摸爬滚打,研究稻耕文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借助绘水稻生长节气图,写水稻生长记录册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了水稻种植及其历史文化,同时又浸润其中,深受蜃蛟稻耕文化的熏陶,逐步养成了热爱科学,爱惜粮食;热爱语文,尊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优良品质。他们还初步掌握了辩证分析法、比较法等哲学思维,不经意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播撒下一颗哲学的种子。

劳动实践能力养成是当下小学生五育并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用量化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考量,本文深耕稻耕文化和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的土壤,探究新时代农村小学稻耕文化养成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策略,逐步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本文的研究正是为蜃蛟学子提供了优质的劳动实践平台,拓展了他们劳动实践的机会,创设了以稻耕文化养成劳动实践能力的良好开端。不仅培育了班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同辈人,更刷新了家长的观念。在稻耕文化探究与实践中,深刻感悟了稻耕文化的醇厚与淳朴;在水稻培育中,养成了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在田间劳作中,将劳动实践能力养成落到了实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对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在劳动实践能力养成中,建立了与原有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纽带,补齐了劳动实践能力养成的短板,向着不断达成综合实践课程总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彭敦运.班级乡情教育[J].新班主任,2016(Z1).

[2]杜芳芳,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下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模式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