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管理学基础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
摘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关键词:参与式管理 学生组织管理 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
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参与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学生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基础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 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
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
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刚刚接触学生活动的一年级同学而言,经验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忽,这时,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将错误和问题当做促使下属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来对待,耐心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应当明确,只有组织成员的进步,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 三、参与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
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 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
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 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
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