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

2024-02-0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名词解释

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南戏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词叙录》)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

复古派:明代中期诗文领域的一次新的变化——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前七子的文学活动,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再次举起复古的大旗,为众人瞩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主要以学习唐宋古文为指归,对当时文坛也有一定影响。明中期文学复古流派的出现,尽管各自存在着弱点,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对于文学自身的探讨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学逐渐走出单一、僵化格局而谋求新路的动态,也体现了明代中期社会文化思潮渐趋活跃的一个方面。

前后七子: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门径。但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从总体上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神韵”即风神韵味,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对前后七子的寻剥古人和公安竟陵的直露是一种批判,但过于强调神韵,必将诗歌引向脱离现实的道路。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散文理

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元代: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拜月亭》、《调风月》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窦娥冤》: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满腔怒火喷薄而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窦娥的悲剧性格及其意义:窦娥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希图官府保护她的清白,支持她对地痞无赖的抗争,但无情的拷打使窦娥的思想发生急剧的变化:她由对封建官吏“明如镜,清如水”的幻想变为“覆盆不照太阳辉”的斥责,由“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的无奈叹息变为对天地,实质上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愤怒控诉。窦娥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着作品主题的不断深化,它以一个平凡、善良女子的觉醒揭示了封建社会“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严酷现实,指出了产生窦娥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 《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望江亭》、《救风尘》: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下层民众奋起自救;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单刀会》、《西蜀梦》:呼唤英豪;英豪被害;谁救天下苍生。 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弱者的胜利) (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元代:王实甫和《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 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 1、最早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2、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 3、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 反封建战斗性: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人物形象:

老夫人——自私冷酷的封建家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闹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传书递简,拷红。 四、《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4.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融化古代诗文中优美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镕铸成自然而华美、本色而当行的曲词。(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实甫为“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金圣叹评:“都是绝妙好词,所谓千狐之白,萃而为裘者也。”)口语俗谚之运用,既生动活泼,又清新典雅。

5.对杂剧体制的革新和创造。(打破了一人主唱体例,在某些地方采用了合唱和对唱方式,即使在一折中也不由一人独唱到底,如二本三折是莺莺唱,二折是惠明唱;第三本不由正旦主唱,而由红娘主唱;四本五折由张生莺莺红娘各唱一折,或一折由几人分唱。)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品之性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明代:《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水浒传》的成书

宋江起义:《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 宋江起义故事南宋始在民间流传: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最完整故事《大宋宣和遗事》“梁山泊聚义本末”。 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 《水浒》主要依据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写成。 2、《水浒传》的作者 3、明代说法有四:

4、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 5、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 6、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7、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8、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

9、3、《水浒传》的版本

10、 繁本: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

11、 简本: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五种。 12、百回本:万历间天都外臣序刻《忠义水浒传》和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批评水浒传》,均无平田虎、王庆内容。

13、繁本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增有平田虎、王庆故事

七十一回本:据明末《金人瑞删定水浒传七十回》改成,有通行本。 二、《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

1.(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 2.(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 3.(83—90回),奉命征辽。 4.(91—100回),征田虎。

5.(101—110回),征王庆。 6.(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 (二)《水浒传》的思想: 1.农民起义说。或认为它歌颂农民革命,或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写农民起义。 2.市民说。认为它写市民阶层生活,反映市民阶层情绪和利益,是“为市井细民写心”。 3.忠奸斗争说。认为它写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③小说成书时既有游民知识分子的参与,又经过封建文人的加工改造。 游民的奋斗史;游民无产者或称社会边缘人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

【由于游民是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没有社会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显性社会的正统思想显得格格不入

《水浒传》中的江湖好汉中有的赌博,有的走私,是独霸一方,有的打家劫舍,他们以杀戮为乐,贱视生命,快意恩仇。

江湖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要对自己或集团有利,损害或牺牲别人没有关系。 在江湖,“义”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上,甚至包括父母兄弟关系。 当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推翻现行政权时,最好的出路就是招安。】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1、人物塑造

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之不同。 从行动和情节中刻画人物。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有正对, 也有反对。 2、语言特色。

明快冼炼,寥寥数笔,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 3、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分开说:“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珠串式线性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四)《水浒传》的影响 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明代两种最著: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明代:《金瓶梅》

一、《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隆、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二、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小说开头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2、晚明社会时尚:(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1、通过西门庆商场、官场、情场生活的描写,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①作者从经营规模、经营方法和经营思想三个方面去表现商人的西门庆。 “兀(金钱)那东西,是好动不喜静的,怎肯埋没在一处?也是天生应人用的。”“一个人堆积,就有一个人缺少了。因此积下财宝是有罪的。”“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金钱对权势产生的挑战和对传统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冲击。

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毕竟处于萌芽状态,封建势力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商人又必须依附权势或追求权势。有了权力,他可以优先获得某些物品的经营权,他可以通过官场,比别人更早地获取商业信息,还可以通过权力贪污受贿,使财富增长。

③有了财富如何消费?由于那时还没有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配套的思想,因此,财富就必然与色欲联系在一起。西门庆在欲望的深渊中难于自拔,最终成了贪欲的奴隶和牺牲品,背负着贪欲的十字架走进了坟墓,直到他的儿子孝哥皈依佛门,以一生的代价为他赎罪。

《金瓶梅》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下出现的,是对正统理学的畸形反叛。

(三)艺术贡献

1、美学贡献。由历史、英雄、神魔到世情,写的都是“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由大笔勾勒到工笔细描。

2、人物形象不再是类型化的,而是有血有肉,更切近于真实生活中的平常人。

3、讽刺手法的运用。当面揭穿、前后对比、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戏曲内容与现实情景对照。 4、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开辟了以家庭反映社会的写法,“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5、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四、《金瓶梅》的影响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清代:《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吴敬梓,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儒林外史》写于作者36岁以后,49岁完成。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

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闲斋老人写于乾隆六年(1736)的序文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小说尖锐地揭露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贵的无知无耻之辈,热情地褒美了那些讲究文行出处的贤人君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可贵的自省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的人物,不象有些小说,凡写一可恶之人,则“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究竟所纪之事皆在情理之外,并不能行之于当世者(卧闲草堂本评语)。”所以,《儒林外史》“佳处即写社会中殆无一完全人物,……视寻常小说写其主人公必若天人者,实有圣凡之别,不仅上下床也。”(《觚庵漫笔》)作者秉持公心,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不打诨,不逞才,不呵斥,不谩骂,以大真实揭露,以大悲戚叹惋。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1、《儒》的讽刺特征:

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等。马二先生游西湖,除吃六次茶、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湖光山色一点儿引不起他的兴趣等,在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含泪的笑”。) 2、《儒》的讽刺手法

一是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二是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 鲁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人),故事尽管纷繁,但都围绕这根线索展开,故无松弛散乱之感。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

《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作者往往三言两语,

就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自高自大的土财主跃然纸上。又如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来到他家,酒醉饭饱之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发了疯,被打醒后,“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从范家出来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地去了。”作者用俭啬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清代:《红楼梦》

一、《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 (一)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祖孙三代任江宁织造。曾祖母是康熙乳母,祖父曹寅为康熙“侍读”。康熙南巡六次,五次驻跸曹家。雍正即位曹家失势,遭抄没,迁回北京。雪芹晚年贫居北京西山, “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只写成80回稿。 (二)高鹗续书。《红》后40回由高鹗补成120回,完成宝、黛爱情悲剧。结尾有违雪芹原意,艺术也较逊色。 (三)《红楼梦》版本

1、抄本 80回,多有脂砚斋评语,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脂本”。其中较重要的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本等十余种 。

2、刊本 120回,由程伟元先后两次刊行,乾隆56年(1791)本称为“程甲本”,乾隆57年(1792)本称为“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二、《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一)爱情和婚姻悲剧: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的主线和灵魂。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重“情”,钗守“礼”,宝玉“重情不重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到底意难平”,宝钗“婚后守活寡”。

(二)人生悲剧 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 。第3回《西江月》词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庚辰本第21 回脂评宝玉有“三大病”:“恶劝”;“重情不重礼”;“有情极之毒”。 “重情不重礼”即以“情’’抗“礼”,追求叛逆;“恶劝”即厌恶别人对他进行仕途经济、读书明理之类说教;“情极之毒”,即当“情”无法战胜“礼”、理想终归幻灭时,宁可弃绝尘寰,“撒手悬崖”,不愿与世随波逐流。 (三)女子的悲剧: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黛玉葬花:诸艳悲剧序曲;大观园遭抄检:“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婢女悲剧 :晴雯冤屈而死;袭人青春耗尽;司棋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 “斩情归水月”;香菱被拐卖……

小姐悲剧: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凤姐 “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轻守寡…… (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贾府衰败原因:

1、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主子们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

离德;风姐中饱私囊。 2、奢侈浮华,出多入少。修建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 3、“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宁荣二公创贾府基业; “人”字辈(代善、代化)尚可守成;“文”字辈退化为昏聩无能(贾敬烧丹炼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庸碌古板);“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草’’字辈(贾蓉等)聚赌嫖娼、淫纵放荡。 三、《红楼梦》的理想色彩 宝黛爱情熔铸的理想和追求:

1、宝黛爱情是理想化的才貌之爱。 2、宝黛爱情是长期了解的知己之爱。

3、宝黛爱情纯洁真挚、专一持久,没有“淫邀艳约,云雨媾和”的俗滥内容。 4、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四、《红楼梦》的主要形象

1、贾宝玉:小说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中心人物,封建贵族阶级叛逆公子典型, 其性格主要表现在: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无视封建的伦常和秩序,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不满“金玉良缘”,向往“木石前盟”,追求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2、林黛玉: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

其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孤高乖僻,幼稚天真。悲剧命运。 3、薛宝钗:“一枝病梅”。恪守封建礼教而终成牺牲品的典型,其形象特征为: 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为躬行礼教而压抑才情,丧失自我。 有城府,“会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乖觉圆滑,善于处世,精通关系学。 “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集中体现为冷情寡欲,冷漠处世等;“动人”:体现为美貌、学识、善良天性。 悲剧命运。

4、王熙凤:贵族家庭中钱财欲、权势欲极强的当权者、悍妒妇女形象。

其性格特征是:嘴甜心苦,笑里藏刀;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历练老成,才干超人;聪明机灵,巧于趋奉;对上趋奉,八面玲珑。讨好贾母和王夫人等;对下刻毒,滥施淫威。贾琏私通、私娶,她便拿丫头出气,用簪子在嘴上乱戳,把打得两腮红肿;居心阴狠,贪婪干练。“毒设相思局” “弄权铁槛寺”、“弄小巧借剑杀人”、“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等。 五、《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80多人,宝、黛、钗、凤等都堪称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 人物塑造的特点:

第一,注意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一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付坏人脸谱。三春外貌描写批云:“比历来俗套小说‘满纸羞花闭月’、‘如花似玉’、‘天下无双,古今无双’,恰似‘班昭、蔡琰、文君、道韫’等得自然之理,合自然之情。更可叹者,作者写好人非全好,坏人非全坏,如写湘云咬舌之病,脂评云:今见咬舌两字加湘云……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第二,写出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对人物多侧面描写,总是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刻画。如风姐、宝玉形象。

第三,注意个性的独特与鲜明。

以相互对比区别个性。条件相同,性格相异:如黛和钗,“三春”姐妹等;基本性格相

近又有细微差异:如黛和晴,钗和袭等。有的同中有异,如湘云和宝钗都有浓重的功名富贵思想,但湘云洒脱,象名士;宝钗端庄,象道学家。湘云与黛玉均胸无城府,锋芒毕露。但黛玉锋芒中带有尖酸和讽刺,旁敲侧击;湘云则锋芒中透出直率爽朗,有口无心,无所顾忌。尤二娘与迎春皆软弱,但尤二娘地位低,其软弱是容忍;而迎春外号二木头,软弱是天用。黛玉和妙玉都孤高,但黛玉孤高中有热;妙玉孤高中有冷。

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如黛玉潇湘馆清幽凄冷,衬托其多愁善感、孤高忧郁个性;宝钗蘅芜院朴素淡雅,与其“藏愚守拙”、冷情寡欲性格相谐。(宝钗的蘅芜院室内陈设:“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空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杯而已;床上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突出地表现了宝钗清心寡欲,不事雕饰的性格。又如探春的秋爽斋:“里面陈列着大理石大案,数十方宝砚,各种名人法帖,各色笔筒,笔如树林,斗大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这些摆设把探春开朗大方、精明强干的政治家风度烘托映衬出来了。) 第四,注意内心的冲突与微颤。 善于深入人物心灵深处,写出感情与理性的真实搏斗。第33回宝钗探望宝玉时的内心冲突。 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震颤。第45回宝玉穿蓑衣戴斗笠,黛玉的微妙心理。 第五,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我们且与程高本比较,以见其一斑 (1)、准确:2回: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程本:遂将雨村荐进衙门去;8回: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程本: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2)鲜明:5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程本:判断;16回:弄权铁槛寺后,“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程本:以后所作所为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3)生动:16回:刘姥姥看到自鸣钟,“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程本: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6回: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得浑身发痒起来。程本:喜得眉开眼笑。 六、《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一)总体特点:1、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2、“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3、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4、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二)具体布局

以四大家族中的贾府为中心展开描写,组成一个巨大的艺术结构,其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人物有主次,事件有大小,就象生活中的本来面目一样,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人物之交替,情节之变化,犹如波浪起伏奔流不息。人物性格各异,内容情节不同,然而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向着一个总方向运行。 1——5回是全书引子和纲领。

6——18回介绍贾府的生活环境和主要人物,展开主线。 19——80回沿着宝黛爱情主线发展,贾府日趋没落。 81——120回悲剧结局。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清代:《长生殿》

一、洪昇的《长生殿》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645-1704)字防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身名门望族,遭难家境败落。科场失志,做二十佘年国子监生。名剧《长生殿》轰动北京,在佟皇后丧期上演,洪昇被削职还乡。 诗有《稗畦集》《啸月楼集》等。作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1)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作者《例言》说:“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而用之,专写钗盒情缘。” 第一出《传概》说:“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对于唐明皇,作者描写了他对于“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杨贵妃则是“情”的化身。“情深妒亦真”。“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她的痴情终于感动了上天,使她与明皇最终团圆。

(2)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 围绕李杨爱情的一系列军国朝政事件,生动反映了皇帝昏庸腐败、不理朝政,杨家挟势弄权、酿成祸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乐极哀来、荒淫误国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兴亡之感。 明皇宠爱贵妃,“占了情场,驰了朝纲”,酿成大乱。《弹词》出李龟年“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同时寄寓了作者心声。 (3)“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自序》:“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长生殿》既宣扬帝妃罕有之情,又寄寓垂戒来世之意。

忘我爱情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使李、杨历尽悲欢离合,终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长生”消解现实“长恨”。

“情缘总归虚幻”的主旨除开头《自序》开宗明义之外,终场“永团圆”曲更是卒章显志。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焦循《剧说》指出:“荟萃唐人诸说部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

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4)唱腔宾白符合人物性格

一生一旦之唱腔用南曲,清丽流转,婉约缠绵。李龟年雷海青之唱腔用北曲,铿锵上口,人人喜爱。李龟年唱腔悲伤感,雷海青唱腔粗犷激越,郭子仪唱腔雄浑豪放。杨妃语言柔媚纤巧而语挟风霜,明皇之语言或喜或悲皆不失帝王之尊。还有杨国忠与安禄山之对话描写,皆入木三分。

清代:《桃花扇》

一、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曾隐居曲阜石门山,捐资纳为国子监生。1686年康熙南巡北归曲阜祭孔,任御前讲经和导游,受康熙赏识,拔为国子博士。

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对创作《桃》剧都很重要。

《桃花扇》三易其稿而问世,轰动京畿,“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 “长安(指北京)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甚至康熙皇帝也索稿阅读(《桃花扇本末》)次年孔尚任被罢官,显与创作《桃花扇》有关。 二、《桃花扇》的内容和意义 (一)作者创作意图:《先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小引》:“场上歌舞,剧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二)(二)1、剧本全力抨击了以马士英、阮大铖和弘光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黑暗政治。 “只劝楼台追后主,不愁弓矢下南唐。” “恨不能腮描粉墨,也情愿怀抱琵琶,……这便是为臣经济,报主功阀。” “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 (三) 2、还揭露了那批擅于内争的悍将。 “国仇犹可恕,私怨最难消”,他们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四) 3、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五) 4、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桃花扇》批者指出:“非悟道,亡国之恨也。” (六)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七)(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八) 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先声》)。“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明治乱系焉”(《媚座》原批)。

(九)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作者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所本不足为奇,不值一传”,“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堕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正因为扇子主人的个人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纪录了它的主人的特殊遭遇的这柄扇子,也就有了可传之义。围绕这一点而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也就非常自然,合情合理。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

(十)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十一)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十二)(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有姓名可考者39人。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

(十三)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 。

(十四)(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十五)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凡例》)。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同上)。 (十六)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十七) ③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杂剧

一、论述题

1、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二、婚姻爱情剧。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三、历史剧。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2、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3、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窦娥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的典型。她身世悲苦,却默默忍受着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深重苦难。她安分守己,善良温顺。为了婆婆,她可以忍受皮肉之苦,蒙受不白之冤,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她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元朝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的做人的标准,具有孝顺、贞节、善良等高尚道德。

但她同时又具有刚强的性格。她不满婆婆的引狼入室,坚决拒绝张驴儿的非礼,面对张驴儿的诬陷威胁毫不畏缩,毅然决然选择见官。尤其是她蒙冤受屈被推上刑场时,她悲愤地

叱天骂地,指责天地好歹不分,贤愚不辨,表现出对社会制度的大胆怀疑和强烈批判。她临死发下的三桩誓愿,是用生命所作的抗争。死后,她不屈的鬼魂又继续奋斗,直至沉冤昭雪,恶人受惩。

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剧中的情节安排、高潮出现,都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窦娥几乎承受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所承受的一切不幸。是封建礼教、封建吏制、社会无赖等各种恶势力共同残害的牺牲品。她是元代社会的产物,又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具有感天动地的艺术魅力。 4、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 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5、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2)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作用。

(3)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4)优美的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层次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

水浒传 一、论述题 1、《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不失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又使全书有机地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水浒传》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情

趣,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即既写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超人之处,又写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毛病。

(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即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细节的严恪真实的融合,使其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即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单一中求丰富,其性格既有主调,又有多个侧面。

语言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恃色。它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其主要特色是:简洁明决,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往往用几个字便便意态毕肖。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个性也很突出。书中绿林好汉的语言,往往能符合其身份、个性和神态。

《金瓶梅》 一、论述题 1、《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有何新的成就与贡献? 第一,《金瓶梅》是与过去的“世代累积型”不同的第一部“个人独创型”长篇小说。 第二,取材上,变以前的历史题材为现实题材。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第三,在人物塑造方面,以社会上的普通人物为小说的主人公,不再象过去的小说那样,都是以写非凡人物(英雄、神)为主。 第四,《金瓶梅》则淡化了情节,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大量生活琐事中展示人物性格,将小说叙事的重心由情节转到了人物形象。同时,变细节描写的夸张、粗略为细腻不避琐屑。

《长生殿》 一、论述题

1、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长生殿》一方面对李杨的真挚爱情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另一方面对他们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灾难、危害表示了不满和抨击。剧中李杨“占了情场”与“弛了朝纲”的矛盾,是作者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他的内在追求是从中挖掘其哲理蕴含,即忘我的爱情与其社会角色的矛盾是永远难以克服和弥合的人类永恒的遗憾。《长生殿》主张用佛家出世来超越和解决这个矛盾。因此《长生殿》的主题实际上包括了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后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以佛家的色空观念否定了他们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促使沉迷者“蘧然梦觉”。

《桃花扇》 一、论述题

1、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桃花扇》 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作者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阮大铖等“魏阉之余孽”,同时也将他们安排为李侯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帮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1)他们迎福王为弘光帝,并非为了中兴复国,而是出于自己之秘利,唆使福王声色犬

马,荒淫无度,他们自己则趁机大权独揽,卖官鬻爵,党同伐异。

(2)清兵南下之际,国势危急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

(3)通过他们与侯李关系的始末,具体揭露了他们“殃民”的劣迹。在侯、李爱情悲欢离合的发展过程中,阮大铖是阻挠破坏和悲剧制造者的角色。这样,剧中就把南明王朝覆亡和侯、李爱情悲剧的责任,都归结到马、阮等权奸身上。但作品并不以指斥权奸祸国殃民力最终目的,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而是以侯、李二人大彻大悟的出家作为他们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归宿,即用苦涩和失落取代了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使剧作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其立意远远超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桃花扇》一剧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从现实来看,《桃花扇》的思想指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统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理状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出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

《红楼梦》 一、论述题

1、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1)作者以政治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作品用元春这个人物的安置、贾雨村对“护官符”的领悟等笔墨,揭示封建官场“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致命弱点,从而预示出封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2)作者将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和生活上的穷侈极欲想对照,写出其必然崩溃的结局。整个贾府生活奢华无度,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导致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都揭露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

(3)作者以后继无人揭示出封建家族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家的下一代,不是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便是荒淫无耻的下流之徒。贾宝玉虽聪明伶俐,也无太多恶习,但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却表现得与封建大家族格格不入,与家庭和社会的要求完全背离;而其爱情悲剧本身也是其家族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