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思考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思考

2023-11-27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思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交往认知和交往能力尚且不足,很容易产生人际问题。而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探求改善高校人际交往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一)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个人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是适应时代新变化以及大学生发展的新要求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知的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科学文化教育与社会人文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接受人文教育,丰富其精神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信仰、友谊等。努力使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涵养、有道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不是“高智商罪犯”或“高学历低素质之人”。第三,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高校教育必须能够将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在推动整体德育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实现大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必须把学生摆在中心地位,结合个体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状况,因材施教。

(二)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高校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差别拉大的趋势凸显。由此而来的利益关系冲突也时有发生,如学校各部门之间、同学之间、干群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的矛盾。因此,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对缓解利益矛盾和人际冲突、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要能够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程序,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在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中,确保做到按章办事,保证工作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以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从而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提供良好的校园秩序。同时,提倡柔性管理,营造和谐的校园

人际交往氛围。高校应当将柔性管理融入到教育管理之中,提倡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包容、尊重和鼓励,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达到心灵的互动。因此,柔性管理可以为高校的教师、同学提供和睦、轻松的交往氛围,使高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人际交往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首先,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其次,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需要加强人格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加强人格教育实践夯实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对人格教育的关注仍然不够,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因而要立足于以往研究基础之上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最后,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需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课堂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加强人格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二)开展系统人际交往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和交往能力

高校应当把人际交往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高校可以根據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向不同年级大学生开设能真正满足其发展实际需求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如应用伦理学、人际关系学、人际交往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他人、人际关系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第二,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人际交往艺术以及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与人沟通、互助,能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人际交往中的场景,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实效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认识自己。同时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使课程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切实有效。

三、创新运用教育载体,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

(一)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谐交往的空间和平台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而又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着。高校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

观的形成,帮助其培养各种能力。中央16号文件也提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加社会责任感。第一,丰富学生社团和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高校应当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创办,搞活学校氛围,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深度运用新媒体,使活动更具创造力和吸引力。第二,完善活动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加强学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形成管理层次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活动的有效引导和调控。要不断完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如对活动的策划、实施、效果以及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形成综合评价。第三,開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师生拔河比赛、篮球赛、辩论赛等,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此外,还可以创建各类社会实践基地、校友会,促进学生在实践和校友之间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与社会人员的交往。

(二)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环境,杜绝网络交往失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科学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环境,杜绝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失范。

首先,确立网络道德理念,用道德准则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引导大学生自爱自律。高校应当确立网络道德理念,通过活动、网络等载体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清醒认识网络的两面性,引导大学生自爱自律,帮助其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次,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监管。要优化校园网、局域网的信息管理,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在网站上发布具有正能量的、有批判性和趣味性的信息,清理不健康的、散步消极思想的信息和网站,并通过网络交往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及时关注学生的爱好、状态,以做到及时引导和教育。最后,不断创新运用网络载体,如将活动载体与网络载体相结合,开展视频制作大赛、利用网络课程方式增设网络交往方面的选修课等,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其构建新的网络交往方式。

(三)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和谐交往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和谐交往氛围的形成。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学术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意志品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校园的建筑布局、花卉树木、宿舍、图书馆、水路石桥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性情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不断地改善校园物质环境,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不断改良教学设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身心,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学术眼光。校园学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产生影响的一切学术因素的总和。高校应当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倡导良好的学术心态和严谨治学之风,对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人施以严惩。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中价值观念、精神品质、学术道德的形成发展发

挥熏陶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有学风、校风、学校制度文化等。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宣扬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可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报告会等,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和谐的文化环境。

(四)加强心理咨询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问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重要原因,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高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站点,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队伍,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搞活心理咨询中心,使大学生能够保持阳光、积极的健康心态。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的网络机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要形成包括舍长、班级心理委员和班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网络机制。如此一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其他问题就能够及时地得到关注,并在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下得到有效地解决。应当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如开设基础心理健康教程和心理健康讲座、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并合理、有效利用活动、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第二课堂”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学会自我心理开导。应当形成对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预警机制,通过舍长、班干、辅导员及心理咨询教师之间的沟通,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估,时刻准备将大学生人际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完善宿舍管理,促成主体间的良性互动

(一)完善宿舍管理,建立和谐宿舍环境

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同时,宿舍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频发的场所。因此,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宿舍管理之中,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和谐宿舍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十分必要。

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建设一支职业能力强的宿舍管理队伍,并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能力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心理问题疏导能力。要建立宿舍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监察制度,如设置舍长、层长、楼长、卫生监察长等职务,负责查学生归寝情况、卫生状况、协调人际交往矛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要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如学风竞赛月和文明宿舍、学习型宿舍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宿舍文化的构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二)提升辅导员的素养,推动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生活、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生活、职业生活、精神生活等日常生活内容,其中自然也包括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素养,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辅导员的素养,就是要培养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校辅导员工作丰富且非常繁杂,一个人独揽所有学生的日常事务,容易过度疲劳。所以培养辅导员专业化,使辅导员告别单一的开会、布置会场等具体事务,转而深入研究学生的需要及成长成才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多样的专题活动,从而丰富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提升輔导员的素养,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通过组织并参与班会、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氛围,使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开放和自由,从而达到走近学生生活。提升辅导员的素养,就是要求辅导员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如即时通讯、微信公众号、校园BBS、博客等平台,开展会话交流,实现对大学生生活的跟踪,便于观察学生思想、学习、人际交往的动向。另外,辅导员要多走进学生宿舍,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宿舍卫生状态、人际交往状况等,从而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系淮海工学院2016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S201626)。

(上接第35页)

让员工切实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比较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此时,管理者要加以指导,让员工能够真正认识到工作中的重点以及自己的缺点。

2.2.3满足员工的要求

所谓的满足员工的要求并不是一味的满足,而是要看清情况,员工的内心都会有着想要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心,想要自己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心查看,让员工得到重视,根据员工的情况分配给员工们不同的工作任务,并且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不要一直将员工作为企业工作的机器,要用恰当的管理方式给予员工不同的需求,同时奖励工作完成优异的员工。这样的机制能够让员工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并且能够更加有热情的进入企业工作,这样的工作效率也会有着显著的提高。

三、如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善所受的影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是管理员工,为了取得更好的利益,而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从员工本身出发,切实为员工考虑,不再将利益作为主流,从而建立更好的管理机制,然而现在的管理模式并不统一,形式也是飘忽不定,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呢?

3.1战略机制

现在的企业之间竞争强度加大,各个企业都依靠着自己的员工为企业尽一份力量。员工的全面发展是企业能否站稳脚跟的必然要素,这就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这样的战略机制,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无时无刻不在为了企业的生存而改变着,最终才会有着最适合的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3.2文化底蕴

我们现如今所遵从的管理模式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这和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的管理模式会让更多的员工信服,并真正去遵守。相较于国外而言,虽然国外的管理机制也很有效,但真正使用在中国员工的身上时会让我们压力更大,其根本原因便是文化底蕴的不同,因此我们的管理者还在寻找着真正适合我们的管理机制。

3.3行业差距

同样的管理机制并不适用于不同的行业,例如商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二者行业差距较大,就无法应用同样的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对选择员工与解雇员工的权利相对来说更为被动,他们所选择员工的数量都是需要严格的按照比例进行,各部门的人员缺一不可,这就导致员工与员工之间没有过多的竞争意识,上文中所提到的小组竞争也就无法试用于医疗行业。而且,电力行业中员工的工资亦或是福利等报酬都是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所进行的奖励机制也并不是奖金、礼物等物质上的报酬,一般都是锦旗或是奖杯能象征着荣誉的奖品代替,希望员工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报酬而服务。因此,我们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意行业特征。

综上所述,未来的企业竞争依旧会进行,而且会越发激烈。我们所要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在不断改进中,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寻找真正合适的管理模式,应用正确的管理方法,促进我们的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