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三月底我接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总结如下:
一、自修内功
初次接触初中生大班授课,我认真钻研语文教材,备课抓重点难点,理顺教学思路,做到对学生负责,战前有准备,有的放矢,期穿杨之功,
二、三个"结合"
(一)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前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目的,课前做好预习,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写作背景,课文大致内容要求学生于课前梳理一遍,课堂适当抽测,了解学生(尤其是学习自动性欠缺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点滴积累。
每学完一篇课文,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练习册,另外布置一定量的针对性作业,突出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每周布置周记,坚持批阅,评语多肯定多鼓励学生,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二)收与放结合
每篇课文教学,重点教学课文力求细致,尤其古文单元课文,在疏通文字的大意上要求准确把握字词句,包含音、义、词的用法,特殊句型等,一一地毯式扫描后,再从文言文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原则教学生把具体文言文句子翻译为白话文。多数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古文比较困难,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我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要克服学习的困难,要坚持住。和学生讲自己中学时代古文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相关课文篇目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延伸,这里有一个问题,课后与学生交流当中,学生表示对有些知识费解。比如上《雷电颂》,讲到屈原,由此而及《离骚》,再及诗骚两大文学源头与传统。这些知识文学学科术语性强,后来注重通俗性的解说。私下认为,语文学习注重文化底蕴,这个底蕴的加厚在于积累,有些课文背景直接牵涉到文史知识的渗透。了解这些对解读透一篇文章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有限的课堂,适当熏陶,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不求学生全部领会。
"老师,您讲的有些知识虽然好玩,但是对考试没有帮助。"部分学生对我说,我说你觉得好玩就不觉得学习语文是苦的了。应试教育毒害学生心灵的自由发展,学习李白的诗,不妨也来点太白的逸事,调节一下氛围。
(三)知识性与德育性结合
语文教学不能短视,学习语文的知识性只是表层的东西,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领悟里边的人文情怀,这些才是精髓。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比"文"重要,学生成长过程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对个人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会表达,从而弘扬人文精神,践行人文精神。我时常给学生讲,这就是学语文的大境界。这是我私下的一点教学理想,当学生调皮打闹,不能生发共鸣的时刻,大有一点悲怆的意味。教学中我心灵遇到的所有困扰,统统都会后退。
三、课堂教学艺术
我执教时间不长,尚需成长。有幸地了解到洋思教学模式,在学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坚持听初中组老师们的示范课,用心去领悟和借鉴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获得许多教益。另外,结合学生们这个该哭该闹该唱的年龄段的整体特征,我个人的些许摸索如下:
(一)激情、通俗和生动
学习《行路难》,我拿起水杯当酒杯,来一段背诵,带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下一次课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说:"李白"来了。学生也笑了,我也笑了;八(一)班学习韩愈的《马说》的写作艺术:第一个学习要点:托物寓意。这个写作技法学生领会起来觉得很难,列举学过和没有学习过的篇目阐明课文怎么使用这个技法后,我大声问:同学们还要不要学深一点?学生一脸期待,我说,第二点:不平则鸣。讲透后,再次大声问: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再挖掘的地方吗?学生呵呵笑了:老师,太难了,我们受不了了。我大声说还有:以文为诗。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一通,不妨把这篇文章当作一首寓言诗来读。当然,这些涉及到《古代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后生后学,自然难以理解,醉翁之意在乎点燃学生的钻研热情,学习忌讳浅尝辄止。
(二)歌声和感染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学习是快乐的。我调侃说韩退之讲的"书山有路勤为径"我老人家是认可这一点的,但他老先生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苦"就是鬼话咯。有几个学生很较真地说:老师,没错哦,从小到大,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呀。我说,同学们这个"苦"应当改为"乐"。为什么?说教怎么个"乐"法没有用。比如学《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这诗,学完背景知识,我唱一句"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学生会心大笑着进入学习情境。
四、管理方面
初中教学好比农夫种菜,三分种,七分管。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差,全靠学生自觉是理想化的。"管"字不可少。什么时候该严还得严。资历浅的我,学生觉得可亲,往往不"怕"我。时不时上课讲点小话,搞点闹剧。我也有黑脸的时刻,心中有学生,也就站正了位置。
又,部分学生有拖拉作业现象,对这部分学生,作业可以晚交,但督促其认真完成。
整体而言,大半个学期的教学,我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有了一些把握,鞭策自己再接再厉,展望下学年教学中多着眼于细节,加强执行力度,从点滴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