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围合古城的郭公、海坛、华盖、积谷、松台五山以及城外的灵官、巽吉两山保存完好;二十八宿井存留十六口;五潭之浣沙潭和伏龟潭尚存;城外的瓯江、勤奋河,以及古城壕等水系均保持完整。这些山体和河流构成了“城依山、山护城”,“山脉为屏障、江河为城濠”的山水斗城格局,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
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规划修建温州郡城时,恰巧郭璞客寓温州,由于他精通风水,所以郡守请他堪舆卜城。按风水原理,温州郡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郭璞经过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发现北岸的土轻,南岸的土重;郭璞登上南岸的西郭山(今郭公山)瞭望,后他对大家说:西郭四山的华盖、松台,海坛,像北斗星的“斗魁”,远处的积谷,翠微、仁王三山则像“斗柄”,这里绵延的群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如果城绕山外,会立即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之灾。如果城建于山内,则兵寇不入,可保长治久安。因此,城池应该建于山内为好。恰巧突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鹿城。
根据郭璞的建议,最终温州城建于瓯江南岸。这样温州城北以瓯江相隔,西南皆有群山环绕,东面向海而望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建城大方向定好之后,郭璞又进行了城内建设的细节考虑,比如他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还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在断水的情况下,城内五水(象征五行)足以应付。
后来北宋的方腊起义,曾围困温州四十多天,始终不能破城,只得撤军。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冦屡屡侵犯我沿海各地,攻陷城池无数,温州六次遭受倭冦侵犯,但都始终未能攻入城内,只好在乡间到处抢劫虏掠。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郭璞斗城的设计,具有科学的预见性,也有很大功劳。
郭璞的风水设计构思巧妙,通过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和五行等的安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温州古城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不愧为人居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堪舆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