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有关教师述职报告 篇7

有关教师述职报告 篇7

2024-07-1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XX年,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但之所以特殊,不是因为它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世界末年,也不是因为XX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举行,而是因为我特殊的实践经历——成为一名暑假辅导班老师,开始了教师这一事业的艰辛历程。

  对一个教师来说,固然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学部分,这其中的辛酸、苦乐与感动、感触自然不言而喻,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真正正给我感触最多的的却不是教学,而是在招生过程中,在与父母孩子接触交流过程中,那点点滴滴的感悟,令我无法忘怀。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乐乐的孩子,他今年7岁,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与他有亲密的接触、交流,还把他硬生生地仍在离家很远的阿姨家,小孩子从小的得到的父母爱就很少,再加上学习成绩有些差,老是受到妈妈的责骂,孩子的脾气异常倔,于是妈妈与孩子常常战火不断,母子关系极其恶劣。就在我去他家的前一天,孩子因与妈妈发生口角争执,竟一声不吭自己收拾好衣服跑到奶奶家住下了,这也算得上“离家出走”的行径了吧!当知道这些事情之后,我很诧异,真的想不到这竟然是一个七岁孩子的作法,惊愕之余更多的是无限的感触。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亲情关系异常冷漠的现象。在与家长孩子继续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一原因所在——留守儿童。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尤其是母爱,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在父母走之后孤独寂寞,在看到他人有父母关爱时,慢慢产生了自卑的,性格方面也逐渐柔弱内向。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与父母沟通,父母也不懂得怎样与孩子交流,孩子一出现问题,父母不是想着孩子究竟哪方面出现了问题,更不想怎样解决孩子的问题,不与他们聊聊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是一个劲儿的打骂孩子,这种“暴力式”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再者,孩子的想法无法倾诉,没有与之交流的对象,孩子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以至于孩子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不但使孩子学习情况很不乐观,也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这样恶性循环,最终会使孩子与父母关系破裂,达到不可收的地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人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我想,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应是如此,因为他们暂时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呵护,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稍有疏忽,就会使其误入歧途。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认为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首先,在家庭方面,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责任与重要性可以说是在所有人之上。

  因此,在于孩子交流过程中,父母应该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而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盛世凌人的气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应该关注他们,聆听他们的内心,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责骂,让他们体会到亲情,体会一个孩子应得到的爱;父母应该用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方式,用更多的温情、鼓励来教导子女,惩罚的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出理性、富有同情心的一代;应该了解孩子所想所需,找出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我想,这样的父母一定会与孩子结下一种深厚的情感,成为孩子的完美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的更好。

  其次,在学校方面,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留守儿童则没有这样的权力。他们在家中要么接受隔代教育,要么接受非亲教育,要么是放任自流的自我教育,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用亲情温暖其心,充当留守儿童临时父母的角色,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情感投资。当其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遇到困难时,以父母伴般的亲情关怀帮助他们释疑解难,让其有话敢说,把老师当作倾诉的对象,让留守的日子也能感受到生身父母般的温暖。

  同时,我们还要帮助、督促定期与家长保持联系。亲情是不能被时间冲淡,被山水所阻隔的。作为老师要帮助、督促学生定期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跟父母进行通信。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并且明白父母是为了他们有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离开的,也让家长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