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9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9

2024-07-1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城市的标识》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 “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汇报)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环节设计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课文第一部分列举了许多观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杭州市香樟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喜爱之情。第三部分点明了主题。

  在这次研讨课上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课时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由城市图片、城市标志性事物图片等一步步的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从字、词、多音字等几方面进行了检查)

  3、自读课文,勾画四字成语,并对应发放色彩卡片。

  4、根据不同色彩的四字词语卡片归类,讨论整理出文章的结构顺序。

  5、分部分学习课文内容:城市的雷同和千姿百态的树。(重点句子讨论、表格填写等)

  6、总结本课

  二、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方面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类的形式会很清晰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给文章划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讲到这里时我补充进了衬托的知识,讲述了正衬与反衬的区别,并举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反衬的作用。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