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囊的优秀读书笔记
皮囊讲述了一群青春癫狂的英国花样少年的生活及感情的起起落落,感受并温习不可复制的青春。那么关于皮囊的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皮囊的优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皮囊》读书笔记:小镇女孩的感同身受
刚刚阅读完蔡崇达老师的《皮囊》,有一种在看自己过去生活的感觉。
相似的人文背景长大,相似的神灵传说信仰,相似的生活境况。太多内心不敢直面的问题,被端到自己面前,发现了彼此成长相似的苦痛。
那些想要逃避的身世
文展想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离开小镇的方式,极力逃避自身缺陷,奋力挣扎想要证明自己毕竟与他人不同,自己是一个特殊天才的存在,但是,毕竟社会是存在有色眼镜的人,因为内心的虚无,让自己没有底气去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在现实和梦想中的距离,找不到一个可以贴近自身生活的信仰的落脚点。为了让自成为更高标配人群里的一员,然后又极力想要剥离掉那些自己不愿承认的标签,最终发现自己无力挣脱的反叛及憎恨,这大概是小镇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难以与自己相处的原因吧。
在某段时期,我曾陷入这样的困扰,大城市的大,让我陷入虚无的困境,找不到哪个方式和自己相处,看见大城市里不同收入人群,大家的消费观是如此不同,我们口中的没钱也是差个好几个水准的,也许我尽力去追随这样的消费,尽力的跟随这样的潮流,依然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涌上心头,但我仍然竭力让自己保持激情满怀去迎接这样的生活。
小镇的孩子想要走进城市的脉搏,首先铺展开的便是身世这一层的对比,而这一层是小镇孩子需要尽力去剥离的,先遗忘身世,然后尽情的去融合,踏入某个圈子,最后通过这些圈子让自己与城市达成和解。
意识辉煌还是一地鸡毛
香港啊小和小镇啊小,这种生命个体的交织本身就是充满戏剧性人生可能。香港啊小来小镇等待通往国际大都香港的户口,他是作为一个异客随时准备离开,小镇啊小通过香港啊小领略着从未发现的新大陆,无论好的坏的无甄别性照搬照玩。最终在香港啊小离开后,小镇啊小好像陷入了自我虚幻的世界,不断用各种方式复制香港啊小曾描述的生活。即管多年以后,他们的生活步入了不同的轨迹,但好像也没有谁更好,更新潮。
小时候,间或在大人堆里听说:哪家哪户去香港工作啊,好厉害很有钱之类的话。在大人眼里描述出来那里就是金碧辉煌的大都市,赚到大钱的人都去那里。所以我猜想,那小镇的人应该在香港啊小去香港时,都时不时透出羡慕的目光。但是,后来香港啊小的际遇,也是充满坎坷,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也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只不过是在自己选择的路途上过着属于自己生活而已。因为很多时候,别人眼中的辉煌和自己眼中一地鸡毛不谋而合。
启蒙教育与自我教育
厚朴这个少年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青春,大概是来自父亲的启蒙教育,年轻人就应该去浪去荡,然后折腾完了就会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折腾前提是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个道理父亲不懂厚朴自己也没悟到。
出外生活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启蒙教育已经到达一个阶段了,此后漫长的人生需要实现自我教育,我必须跟我已有的观念较劲,也要跟新接触的人的观念“打架”,以便更好自我教育,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何自我驯服。
我理解中的自我驯服大概是: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去执行我们所要抵达的未来。
《皮囊》读书笔记
今早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书店数次看到这本书,有过看的念头也有过买下它的念头,耽搁了这么久无非是因为那些差评的言论。
直至上个月的26号,在图书馆看到它便收入囊中,毕竟只有看了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何种滋味。
皮囊被作为一种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说法,用来当做多面性的理由,若反复强调这点,更多的是乏味无趣。
尽管我们在对既定的人群时需要既定的态度去“对付”,用这个作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理由的话,在我看来真是极为可耻的做法。
当你不断的对自己说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定不怎么怎么做,然后不断地用事实去撕裂自己所说的话,旁人亦或是你会对自己说“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说出这句话才是最大的欺骗,因为你根本就不是欺骗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故意的。
真是可耻。
皮囊?面具?精神?灵魂?这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求取到意义了吗?
说着鬼话连篇,认识他人先要认识自己?鬼知道你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了。
真是虚伪。
书封和序言中不止一次的说到这本书的灵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来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为了点题?
坦白说,并没有说的那么“认心”,父亲母亲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张美丽,隔壁邻家的天才文展,父亲、我和海的关系,这一切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些装腔作势。
全书看完,非要说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后一页作者引用的那段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最好: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也不过是虚伪和无耻人中的一员,皮囊并不是推脱的借口,不是虚妄膨胀自己的借口。
就先到这里,本来是想写一篇读书笔记的,想了半天,脑子里不过三言两语,而且愤青的很。
一篇借读书笔记来发泄自己的的乱写,尔等且看且随意。
还是那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