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

2024-07-1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

(摘要)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中, 加工贸易不可忽视。 但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工贸易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

(关键词) 加工贸易 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 主要包括来料加工、 进料加工以及中小型补偿贸易加工,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 加工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 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 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 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有效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促进了本国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一、 我国加工贸易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改善, 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 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 2O 世纪 8O 年代港澳台到 9O 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 国家或地区, 主要从事服装、 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用品、 通讯、 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 贸易在我国的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梯度转移的第一步是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较落后地区转移。 我国加工贸易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 所以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发展变化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 我国产品低成本的优势下不断消失, 因此, 应不失时机地将有些产业向西部转移。 由于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富集、 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 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 对国内资源和资源加工产品的需求, 将促使上游加工产业链条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并为该地区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加工贸易在我国梯度转移的第二步是由我国国内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步伐不断加快, 面对新世纪全球地缘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活动实现全球化以及我国加入 WTO 这一现实, 我国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对于一些传统产业, 除了 在调整内部结构中不断完善、 不断提升外, 还必须调整战略视野, 顺从经济发展规律、 探索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如果说“引进来” 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部曲, 那么“走出去” 战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第二部曲。 我国人均资源有限, 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合理利用资源, 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 只有“走出去” , 才能把我们的技术、 设备、 产品带出去; 只有“走出去” , 才能逐步形成我们的跨国公司, 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只有“走出去” 才能更好的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而增强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

三、 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企业结构不合理

自 1995 年以来,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中就占据半壁江山, 加工贸易“大进大出” 的贸易方式是我国进出口额不断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其数量的扩张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增长几乎是与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保持相同的步调。 而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如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内需不足, 贸易摩擦等。 外资和民营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力军。 从贸易顺差角度看, 可以发现我国的巨额顺差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贡献的, 国有企业则是连年逆差。 显然, 由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贡献的, 国有企业则是连年逆差。 显然, 由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 大力开展加工贸易, 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 因此, 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 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 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 只在数字上制作了 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其实, 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 而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 外资型加工贸易的发展, 挤占了 国内企业发展的空间。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沿海一带由于开放较早, 加工贸易发展较快, 现在已进入产业转移阶段, 一些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加速这种状况也是我国产业梯度发展的结果。 但是, 由于加工贸易的内外资的政策并不完全统一, 外资的政策明显优于内资企业, 外资企业抢占了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机遇。 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值中, 外企占了大部分。 1996 年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 64. 5%, 2004 年上升为 81. 86%, 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则从 35. 5%下降为 18. 14%。内资企业多从事低附加值产业, 配套比例低。 外资企业多从事的是高端产品生产,配套比例高, 加工的重要环节基本上均为外资企业所占据。 同时, 加工贸易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进口原料, 造成我国相关原料工业发展滞后, 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二) 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 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 到 2O 世纪 90 年代中期, 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 5—1O 年, 制造业的生产设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 24. 6%。 此外, 制造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也非常低。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我国高级技工只占产业工人的 3 . 5% , 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40%。 中国知识产权局 2005 年公布的数字显示,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 2000 家, 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有了 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 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高技术领域也只是涉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贸易利益, 制约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总体而言, 在华加工环节主要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环节, 劳动密集程度高,技术含量低, 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 近年来由于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及加工贸易转关手续不畅等原因, 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 导致加工贸易增值率出现下降,2005 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又降到了 52%, 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 25. 4%,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 60. 4%。 较低的国内增值率势必会影响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率, 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三) 加工贸易行业结构不合理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占较大比例, 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密集型占的比重较小, 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发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环境危机。 加工贸易集中的地区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 也造成了当地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 目前 8 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7%, 而这 8 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 73%。 能源消耗过度是因为加工工业, 主要是加工贸易的发展。 广东是全国加工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四) 区域发展不平衡

向中西部梯度快速转移时机尚不成熟。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托海港, 凭借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使加工贸易得到优先发展, 近些年来, 我国沿海城市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出现了 新的局面。 除了 亚洲“四小龙” 继续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成熟的制造工序和加工技术直接转移到了 我国。 我国沿海城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合作的领域都有了新的提高, 加工贸易发展又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 由于土地资源短缺, 劳动力成本上升, 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和加工贸易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 开始向中西部或加工贸易尚不发达区域转移。 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比较落后、 物效率比较低、 人力资源较贫乏、 营商环境不够好等多方面因素, 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梯度转移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三、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策略

总思路: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和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 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国际产业发展方向, 制定相应的指导目录, 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 技术含量高的环节, 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 要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突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形成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切实提高各类经济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税区、 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档次, 高起点、 高标准引进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 逐步引导加工贸易向特定区域集中, 力争将上述区域建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鼓励将其原有的劳动密集型、 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带动中西部加工贸易发展。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 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因此,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 升级的主动权就会被外资企业所掌握, 其发展规划就会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 为此, 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 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 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 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 市场开发、 信息咨询、 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只有拥有更多这样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才能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才能引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两种途径:

直接技术转移和间接技术扩散。 直接技术转移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很难进行, 而间接扩散主要是通过“溢出效应” 和“示范效应” 进行的。 溢出效应主要指与外国资本合作的已方人员, 在合作过程中学习到外方技术, 管理企业, 也会在与外资历企业并存、 竞争的过程中, 改进自身的技术与管理, 并且,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关联, 使这种影响扩散到整个当地经济。 而跨国企业就是国际技术转移最好的载体。

(二)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促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向 全球生产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延伸国内价值链

由于外资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和利润汇回母国的特性始终存在, 随时都有向海外转移的可能, 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参与加工贸易的有效升级, 运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内产业提升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后, 国内企业可以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 的路径不断提升, 并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最终实现价值链的“蜕变” 主体。 通过掌握价值链的产品研发环节, 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成为加工贸易的控制品牌和营销, 坚持“贴牌生产” (OEM) 到自己设计制造(ODM) 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BM) 的功能升级路径, 延长价值链, 促进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 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创立自主知识品牌, 由于国内许多加工贸易企业是为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从事生产加工, 所以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并且有些企业还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 根据2003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加工贸易政策” 课题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技术水平达到母公司先进水平的有 21. 05% ,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 47. 02% , 而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则占有效样本企业的 71. 43%。 可见, 加工贸易企业在为其他企业从事产品加工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企业技术开发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的提高, 一些加工贸易企业也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 创立自主知识品牌。 如联想、 格兰仕、 维科等企业就是先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学习先进技术再创立自主品牌的。

(三) 限制并逐步停止高耗能、 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国内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此背景下, 电解铝、 铁合金、 焦炭、 黄磷、 电石、 稀土原矿等一些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 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的加工贸易却仍在不断发展,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 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危机。 对此. 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从出口退税、 出口关税、 配额管理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这些高耗能、 高污染的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限制。 然而, 由于涉及到企业、 地方、 部门等多方面利益之间的协调, 目前要在我国完全停止高耗能、 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并非易事, 因此需制定长期的政策, 对该类产品的加工贸易加以限制,并逐步采取措施来停止这类产品的出口加工。

(四) 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把握新政策带来的机遇。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 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只是极少数发达地区, 即使在这些“饱和” 区域, 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为此, 必须具备创新观念,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 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合理布置加工贸易, 依梯次递进的规律引导加工贸易向腹地延伸。 鼓励东部发展空间较小、 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 并辐射至西部地区, 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对于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沿海地区, 可以按比较优势, 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进入国际技术贸易的循环。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可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 京津唐地区根据技术知识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 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 中西部地区要重点发展资源产品、 农产品和优势工业品, 首先在硬件上, 要加快当地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 东南沿海靠近港口现在的加工贸易运输基本依靠的是集装箱运输, 沿海口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要加速高速公路网的建设。 从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看, 中部地区不到东部地区的 50%, 西部地区不到东部地区的 1/ 3。 高速公路犹如经济的大动脉, 血管通畅, 活力就强, 血管堵塞, 活力就弱。 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中要特别注意投资于道路交通设施, 既要政府投资, 也多吸引企业投资。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了, 加工贸易发展自然会加快。 其次在软环境上, 要提高加工贸易管理水平, 提高大通关效率,实施贸易便利化。 现代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 通关时效要求很高, 特别是一些 IT产品, 以小时计算, 基本是“订单电子化、 物流即时化、 通关快速化” 。 再次管理方式可以到东部地区取经, 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加工贸易审批工作, 尽快实现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方式转变。 商务、 海关、 税务等部门加工贸易系统联网, 实现电子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提高管理效能。 口岸通关相关的部门, 包括商务海关、 检验检疫、 交通委、 港务局、 开发区、 保税区等, 建立联络、 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和教训,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不可能遍地开花, 可以首先选择在工业基础条件好的城市优先发展, 最后在发展模式上, 依托主要城市和开发区集中区域发展, 总结和吸取东部资源充足的重点城市, 产业配套条件好的一些产业发展, 对优势明显的城市发展加工贸易实施入区“圈养” 的方式。

四、 结论

综上所述: 加工贸易的发展应该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 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 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业务) 、 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内销比率, 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 、 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 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创造产业、 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 如开放竞争、 加快模仿、 主动配套、 联合研发。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有利有弊, 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并且我国发展加工贸易仍有多方面的优势, 这一贸易方式也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 同时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 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坚决抵制对经济, 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 生产和服务性活动。 对不同产品, 产业, 地区进行分类管理, 实现产品集中性竞争力、 产业集聚性、 地区的集化,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原材料国内采购率。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使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同时尽量避免或最小化其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而让加工贸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贸易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志勇: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J], 国际贸易, 2005(8)

[2]郭建宏: 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 海关总署: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M] , 北京: 中国海关杂志出版社. 2005[4]孙文杰 王

岩: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转型升级《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年第 l7 卷第 5 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