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0金钱教案

10金钱教案

2024-07-16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枚金币

预习提示:    

一位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用心读读这个故事,想想老人为什么三次将金币扔进火炉?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课堂检测 

1、默写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三、学习儿子与父亲的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默读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合作口头填下表。 

 

次序

 

钱的来源

父亲是怎么做的

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指名填表后,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应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3.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1)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引导积累带“汗”字的词语: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汗流满面。(用动作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2)读后交流:父亲两次把儿子的钱扔进火炉里,儿子都笑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为什么笑?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会得到独特的感受、体验,很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心情。]
4.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分角色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
  ①熟悉剧本: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板画一枚金币)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②体验生活,以六月天割麦为例,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板书:辛勤劳动、流血流汗)
 [仅凭那些重点词句,学生是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的,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与想像空间,使他们获得更深切的感受。]
  在谈到六月天割麦时的炎热时,再现带“汗”字的词语,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的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既巩固了积累,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情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现在会怎么想?说一说。
  (5)朗读儿子的话,再次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师可指名读、范读、激情引读,在读中体会。
  [通过激情澎湃地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心情。]
  (6)父子对比,再次体会父亲“受不了”时的心情。
  父亲的钱也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父亲只扔了他一枚金币,他就受不了,他花钱如流水,花了父亲多少枚金币啊,父亲会是多么的“受不了”啊!(指板书。)
  (7)解决其他质疑,请刚才提问的同学来回答各自的问题。
   5.师小结全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那么,这个故事中那位高尚的人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边说边把板书圈画成一个人脸状,指板书。)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四、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1.学了这一课,你怎么看待父母给你的钱?体会父母的辛苦,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2.你今后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课堂检测
  把本节课学到的词语记在摘录笔记本上,记住它们。
课外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
    组员原来怎么使用?

学这一课后有什么改变?改变的原因(或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灵宝市第二小学    彭卫芳)

 

 

 

散落的钞票

预习提示:

    文章主要记叙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里,“我”骑车撞倒一位低头数钱的老大爷,钱掉地并随风四处飞扬,过路行人纷纷抢钱归还主人的故事,赞誉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互助的好品德和良好风尚。联系生活及阅读感悟,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主义风尚?结合实际谈一谈你的金钱观。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3.理解文中三处“抢”字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几组相对的词语描写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的可贵和可敬。 理解文中几处“抢”字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样?)

  3.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北风呼呼的日子里,过路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被北风刮跑的钱“抢”了回来,送还主人的故事。)

  5.同桌交流。

  6.反馈。(钱被风刮跑――路人抢钱――钱归原主)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师: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2.指名回答。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一月二十日;地点:长春市的一条大街上;人物:只顾低头骑车的“我”和一边走路一边低头数钱的老大爷;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即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

课堂检测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三处“抢”字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几组相对的词语描写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的可贵和可敬。 理解文中几处“抢”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钱被风刮跑以后,行人、老大爷和“我”各有什么反应?请画出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讨论。

   行人:

   a)指名读画出的写行人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不约而同”、“喧腾”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行人的句子。(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老大爷:

   a)指名读画出的描写老大爷的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突如其来”、“焦急”的意思。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可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在读中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

   我:

   a)指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b)想像“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体会“我”歉疚、沉重的心情。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二、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师:行人纷纷跑去抢钱,老大爷焦急不安,“我”歉疚地不知说什么好,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

  1.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再讨论各自的疑问,记录员整理好读懂的、经过讨论后弄懂的以及讨论后还未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汇报。)

  3.汇报学习结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通过对路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路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风貌。

  (“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关切”“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诧异”“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

  b)从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老大爷的朴实、真诚。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情面难却”“微颤”“迟疑”“肯定”)

  c)“我”的心情的变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d)理解“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的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互助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e)文中三处加引号的“抢”字与不加引号的“抢”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1.当时风大,动作必须要快,要抢先;2.这种行为表面看来是抢,而目的却是为了帮助老大爷追回钱,是帮助的意思,这就不能叫抢,所以要加引号。)

3、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三、回归全文,感知整体。

   1、说一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各部分小标题、主要内容。

   2、谈一谈本文中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并说出理由。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四、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结合发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课前调查的周围人对金钱的认识)

五、语言积累

  1.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2.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钱有关的名言、谚语,并适当谈点自己的见解。

  3.选自己喜欢的与金钱有关的名言、谚语摘抄在摘录本上。

六、 总结升华

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我想大家的心情肯定不平静。是呀,金钱的确很重要,它可以买到许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有许多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心。这种真诚的关爱比金钱更重要。如果我们都能像故事中的行人那样,相互帮助,相互关爱,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呀!你们说对吗?那好,就让我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吧!

 

板书设计:

        过路行人:“抢”——〉“还”

钱被风刮跑以后 老大爷:“迟疑”——〉“肯定”  人与人互助互爱

        “我”:“沉重”——〉“轻松”

课堂检测

    1.我会查:

  “情面难却”的“却”查(   )部,再查(   )画;“难却”的意思是(   )。

  2.我会填:

  a.本文按照(            )顺序来写,各部分的小标题是(  

                                                      )。   

   b.本文歌颂的新风尚是(                              )。

   c.你最喜欢的一句金钱格言是(                        )。

  课外作业

我会说。

  (1)“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这是指什么情况?老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回答:老人为什么迟疑了一下?钱怎么会多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最后一小节,联系文章内容回答:是什么原因使“我”深深地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宝市第二小学   孟花层)

 

 

                  

 

 毽子里的铜钱

预习提示  

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想一想:对“我”和卖白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 用心品味,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
   2、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

3、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亮晶晶异类词语,体会他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亮晶晶异类词语,体会他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十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依据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将课文读通顺。
  2、找同学认读生字。
  3、读课文,围绕毽子里的铜钱,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4、小组推荐同学分段读课文。
  5、在文中找出如“亮晶晶”一类的词语,体会他们的意思。
   6、理解词语
  栉风沐雨:用风梳头,以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历经艰辛。栉:梳头,梳理
     谦卑:谦虚而恭顺。
     引导学生比较同义词,体会表达含义的不同。
     谦虚:有自知之明,不骄傲。
     谦恭:谦虚而恭敬。
     谦逊:谦虚恭谨,多指态度谦让、有礼貌。
     佝偻:脊背弯曲
  7、组内分叫色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8、小组推荐读课文

课堂检测

写字表中的生字每个一遍组三个词,任选两个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

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同时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激。)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小结:你概括的这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板书: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
  过渡: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感知
  感受老人形象
  1.学生谈印象。板书:善良、辛勤、小气……
  2.提出质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交流。
  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
  1.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
 ①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A、谁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体会?
 B、“笑呵呵”体现了老人的慈祥和友好,他并不认识“我”却送给“我”一个山薯,体现出他对我的喜欢。老人“一声不响”地给了我一个烤山薯,说明老人很善良。(板书:善良。)
 C、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他对孩子的喜爱(善良)吗?(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②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A.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学生概括说:小作者看到二婶没有给足钱心里也感到不安,把自己毽子里的铜钱也剥出来给老人。)
  B.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老人的心里很不平静。[指句子]于是,他就这么做,这么说了。谁想再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边听边体会,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联系背景深刻体会
  1.看,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谈体会]
  (“半天才明白”,老人可能在想些什么?――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马上”体现出老人不假思索就把钱给了我,他不想要一个孩子的钱;“摸摸我的头”说明老人非常地亲切和蔼、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我怎么会拿你的钱”,拿钱是应该的,老人却不要,说明他的善良,他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大家有没有想过老人当时生活的处境?老人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呀!)
2.谁想再读一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一下老人的那颗善良的心。

三、深化中心,创境表达
 1.创境说话练习:如果让我们来代表老人和小作者“我”,表达一下他们的心声,你要怎样说呢?请大家试着用“,我永远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您(你)的……”说一段话。(学生自由说,同位说,汇报。)
 2.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两枚铜钱是珍贵的,因为它蕴涵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们心底的那份善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的体谅。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大家感受到这些爱了吗?想过如何回报这些爱吗?我们不妨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堂检测

1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

2课文中如“亮晶晶”“热哄哄”一类的词语很多,找出来,体会它们表达的意思

3词句积累

迟疑   谦卑  佝偻   体谅   慈和   栉风沐雨

    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课外作业

 调查古代的钱币,整理成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灵宝市第二小学      许娟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