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评估
(一)质量成本的定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菲根堡姆等人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并且
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60年代
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
欧美国家的公司中迅速地开展起来。我国80年代
初期,就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在
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取得了
良好的效益[1].关于质量成本的定义主要有以下
几种:
1.IS09000国际标准[2]
根据ISO8402—1994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为了
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
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分为运行
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类。
2.哈林顿的不良质量成本观
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于1987年在著
作《不良质量成本》中提出,质量成本应改为“
不良质量成本”,以避免将质量成本误解为提高
产品质量所需的高成本。
他对不良质量成本的定义是:使全体员工每
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接受的
成本和产品不符合公司与顾客期望所引起的成本
之和。
3.克劳斯比的质量成本观
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在1979年发表的第一
本著作《质量是免费的》中提出质量是免费的、
一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零缺陷。他认为质量成本
不仅包括那些明显的因素,比如返工和废品的损
失,还应包括诸如花时间处理投诉和担保等问题
在内的管理成本。
4.费根堡姆的质量成本观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倡导者、质量管理大
师费根堡姆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
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
以考虑,提出质量成本概念。他提出质量与成本
是统一的,而不是相对立矛盾的,过去认为好的
质量比差的质量所花的成本要多的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好的质量所花的成本比差的质量所花的
成本要低[3].
5.《管理会计国际惯例》
《管理会计国际惯例》将质量成本分成两个
基本组成部分: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
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失败成本、外
部失败或损失机会成本。
6.我国的质量成本观
我国在1986年版的国家标准GB6583.1中,把
质量成本定义为“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
上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从上述质量成本定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
:会计质量信息主要是指质量成本,所谓质量成
本(Quality Cost)是指为达到质量目标所支付
或可能支付的代价。质量成本按价值链作业过程
为标准可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
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4]:(1)预防成本
(Prevention Costs)是为了防止质量缺陷而发
生的费用,包括质量培训费用、质量规划成本、
设备维护费用、供应商保证成本、信息系统成本
;(2)鉴定(检验)成本(Appraisal
detection Costs),是计量和分析数据,以鉴定
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而产生的费用。鉴
定成本发生在生产之后和销售之前,包括测试和
检查成本、检测设备和仪器、质量审计、实验室
验收检测、现场评估和测试、信息费;(3)内部
失败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是由于商
品在送达顾客之前通过鉴定发现其质量低劣而发
生的成本。包括:修正行为的成本、返工和废弃
成本、过程成本、加班赶工的成本、重检和重测
的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是产品或服务送达顾客未被接受之后纠正
质量缺陷的成本,以及因交付的产品或服务未被
接受错过机会而损失的利润。包括:处理并回复
顾客意见的成本、产品回收和责任费用、由于产
品不满意和顾客恶意所导致的销售损失。
质量成本四要素彼此间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
一致性,即预防、鉴定费用的发生就是为了保证
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从而降低内外故障损
失;而允许存在一定的内外故障损失,又是为了
防止鉴定费用的支出太多而得不偿失。
(二)质量成本的评估
质量成本控制是对质量成本发生的全过程的
控制,即从设计、生产、销售到日常控制。质量
初步控制与全面质量管理一样是按照计划、实施
、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及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检查执
行结果,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尚未解决的
遗留问题,转入下期等八个工作步骤的顺序周而
复始的运转[5].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控制标准可
供选择:
1.可接受质量水平
可接受质量水平是指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中瑕
疵品的不良率。典型的可接受质量水平只反映目
前的营运状况,而不具体表示质量改进计划。在
可接受质量水平标准下,当生产出的产品未达到
要求的品质时会产生损失成本,这时在损失成本
与控制成本之间会产生最优平衡点。这种标准允
许或者说鼓励一定数量的不良品的生产。
2.无缺陷标准
目前许多专家赞成这种观点。无缺陷是全面
质量管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一项无法完全达
到的标准。当合格率越接近100%时投资也越大,
甚至会趋向无穷大。因此需要考虑为实现无缺陷
而进行的投资是否能够得到无缺陷而带来的经济
效益的补偿。因此,目前所说的零缺陷是指健康
的零缺陷,它要求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价值的要
求。
3.质量标准的量化(2.5%)
经验数据表明当总质量成本降至销售收入的
2.5%时,是许多厂商和专家接受的标准。企业可
以通过对每个质量成本项目制定预算标准以实现
总质量预算成本达到的2.5%目标。
4.实物标准
对于生产线的管理人员及经营人员来说,实
物计量如每批产品中的不良品数量、外部质量损
失的比率等可能会更有意义。用实物计量,质量
标准指的是零缺陷。
5.期间标准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实现零缺陷是一个长期
的目标,它与供应商的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
为企业的外购材料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间标准反映当年的质量目标,企业可以根据自
身的成本控制目标选择恰当实用的标准。
二、质量成本控制审计
质量成本区别于产品成本。现行的产品成本
是一种财务成本,它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
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消耗。质量成本是一种管
理成本,它包括为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标准而实
际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发生的损失,又包括没有实
际支出的“隐含成本”[6].
质量成本控制审计是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
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一切耗费的合理性、经济性
进行评价、审核的一种内部审计。它为企业提出
审计意见,合理地保障实现预期质量成本目标,
使质量成本最优化。其审计内容是质量管理过程
中发生的一切耗费,审计的空间范围是质量管理
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系统质量成本控制审计
、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审计、销售过程质量
成本控制审计和质量成本日常控制审计。
(一)审计目标
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服务目的不同,因此
质量成本审计无论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还是
审计程序、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都与一般的成
本审计有所区别。质量成本审计目标可以概括为
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质量成本的管理制度是
否存在和有效;(2)确认质量成本的会计记录是
否完整;(3)确认质量成本的账户设置是否合理
;(4)确认质量成本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5
)确认质量成本中设计的质量标准是否合理,为
达到此目的花费的成本是否合理;(6)确认质量
成本中四大成本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7)确认
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中的披露是否恰当
。
(二)审计范围
一般地讲,质量成本审计的范围有质量成本
总分类账,预防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鉴
定成本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内部损失成本明
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外部损失明细分类账及总
分类账等等。此外,由于质量成本属于管理成本
,相比产品成本具有特殊性,审计时应将以下几
个方面作为重要的审计范围加以审查:(1)实际
发生的质量成本入账价值的审查,审查质量成本
是否按实际发生费用入账;(2)没有实际支出的
“隐含成本”的审查。重点审查数量的真实性、
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列支科目的正确性等。
(三)符合性测试
1.了解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1)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否经管理部
门授权;(2)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分工是否科学
合理。例如预防成本是否由产品设计部门和制造
与生产部门人员来执行,鉴定成本是否由质量技
术人员来执行,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是
否由质量管理人员和制造与生产部门人员及销售
部门人员来负责,质量成本的分析与评价,是否
主要由质量管理人员和管理会计师来负责等等;
(3)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财务会计
制度的规定,是否进行完整的会计记录,是否按
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
成本设置一级明细分类账,并对其所属的二级科
目及明细科目作出详细的记录;(4)质量成本是
否定期进行分析评价;(5)是否建立了科学的质
量成本标准评价制度。
2.进行简易抽查
判断其会计处理过程是否合规完整,并据以
核实上述了解的有关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得到
有效的执行。
3.审阅企业质量成本分析报告[7]
审查质量成本在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中的披露
是否恰当,各类质量成本的比例是否适当。
4.评价质量成本管理制度
审计人员完成上述各步骤工作后,取得了有
关质量成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证据,并
在工作底稿中标明了质量成本管理制度的强弱,
可对质量成本管理制度进行评价,确认对质量成
本管理制度的可依赖程度,进而确定审计工作实
质性测试的程序和重点。
(四)实质性测试
1.获取或编制质量成本明细表。审计人员首
先获取或编制质量成本明细表,复核其会计记录
是否准确,并与明细账和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2.审计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
和外部损失成本的适当性,以使质量总成本达到
最低。
3.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质量总成本中各类
质量成本是否有异常变动和重大波动,从而做出
初步诊断。实施这一审计程序的基本要点是:根
据质量成本明细表,编制质量成本分析表,将本
年度的质量总成本及各类质量成本与上年度进行
比较,分析总额和结构的变动是否正常并分析异
常变动的原因;比较本年度各月质量总成本及各
类质量成本的波动情况,分析并查明异常现象和
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核实质量总成本是否达到最
低区域。
4.审查质量奖励费。审计人员应审查是否存
在滥发质量奖励费、增大质量总成本进而增大产
品总成本、人为降低企业利润的问题。
5.审查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的会计处理
审计的基本要点包括:(1)抽查部分质量成
本业务,进行全过程的审查,核实其记录、过账
、加总是否正确;(2)将质量成本明细账与总账
及其他相关账簿、损益表相核对,视其是否账账
相符;(3)检查质量成本账户有关的对应账户记
录是否正确。
6.审查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
这方面审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折
价销售、退货的原因和条件是否真实、合规,有
无借折价销售、退货之名,行转移收人或贪污货
款之实的舞弊行为;(2)检查折价销售、退货的
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和规范,有无内外勾结、越权
乱批、擅自实行折价、退货而转移利润于关系单
位等情况;(3)检查折价销售、退货的数额计算
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恰当;(4)检查退货是
否已验收入库,并登记入账,有无形成账外物资
的情况,折价款是否足额提交对方,有无虚设中
介、转移收入、私设账外“小金库”等情况。
三、生产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的审计
(一)生产过程质量成本最佳水平的评价
生产过程的质量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为保证
或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费用,以及未达到产品
质量标准所支出的一切损失费用。它包括:厂内
厂外损失、检验成本和预防成本等。质量成本最
佳模式可划分为三个区域:质量改进区、质量适
宜区、质量过剩区[8].
在质量改进区内,厂内厂外损失占质量成本
总额的70%以上,预防成本低于总额的10%,此
时应适当增加预防成本,防止厂内厂外损失,从
而达到低质量成本总额的目的。
在质量适宜区内,厂内外损失占质量成本总
额的50%左右,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10%
,此时产品质量成本最佳,产品质量也稳定,应
注意产品质量的变化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保持产品质量最佳水平。
在质量过剩区内,检验和预防成本高于50%
而厂内外损失低于40%,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减
少检验和预防成本。因为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
厂内外损失支出减少的幅度已较小,如果再增加
检验和预防成本,就会使质量成本总额上升。
(二)生产过程质量成本控制的审计
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能
否保证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过程控制的管理水平。因此,应加强生产过
程质量成本控制审计,以保障用最低的成本来实
现最佳的生产水平。生产过程质量成本控制合理
性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生产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进行审计
主要评价质量成本的可控性:(1)审查产品
设计,其中重点是产品图纸和技术规格的工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