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极具艺术特色的青岛茂腔文化

极具艺术特色的青岛茂腔文化

2022-10-08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戏曲是中国特色的舞台表演形式,广泛流传在全国各地,因为各地方文化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曲艺腔调形式。青岛茂腔就是流传胶东半岛的一种地方戏曲,也是最能展现山东地区特点的剧种,有着“胶东之花”的赞誉,贴近青岛文化的大众生活的小戏。

  胶州茂腔概述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小戏,传说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调”,它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又有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演唱得名“肘鼓子”。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茂腔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因其上下句结尾处“噢嗬罕”三字耍腔,形成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青岛地区的胶州茂腔是山东茂腔的典型代表,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因发展过程中有旦角唱腔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即“打冒”而得名,一般是用来表现妇女的哀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

  历史溯源

  茂腔的起源可以认为是来自于明、清的民间小调,并带有说唱性质,初始为乡间流传的、口语化的、唱腔简单的地方小调。后来,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剧目,逐步形成为“肘鼓子”声腔系统。

  艺术特点

  就中国戏曲来说,无论是广为人知的大剧种,还是生存在乡下农的地方小戏,其艺术特点都作为支撑一个剧种赖以生存的力量。然而,民间小戏与大剧种在程式性的程度上尚存在差异。

  声腔特点

  第一,艺术内涵兼容并蓄。胶州茂腔在向外流传衍化时,尽管是从一个比较统一的曲调(姑娘腔)开始的,但其唱腔系统还很不完善。一般来说,一个声腔系统封闭性和约束性也就越强,说明它的系统越是成熟和完善。在胶州茂腔的主奏乐器上就有最明显的体现。

  第二,表演形式通俗易懂。胶州茂腔属于地方小戏,与在同一地区流行的皮黄、梆子、弦索等声腔中的地方大戏剧种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演出形式上,胶州茂腔是由开始的一人演唱发展到现在的到多人演唱,所以他们的演出都比较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

  第三,唱腔风格简单纯朴。胶州茂腔具有的民间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唱腔风格。从胶州茂腔各剧种的现状来看,唱腔基本都比较朴实,接近群众。尽管各剧种的板眼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句式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唱字的安排却具有相似的特点,各剧种在演唱方法上没有全假声演唱的,让人听来十分亲切。

  第四,剧目应用亲切质朴。肘鼓子自其产生之初,就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在民间花鼓秧歌的基础上衍变形成的,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融为一体。唱词词格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肘鼓子的群众化过程,说明它更为通俗。后来肘鼓子分化为柳琴、柳腔、灯腔、五音戏等多个地方剧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