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始祖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观点,在《中庸》一书中明确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道德修养,虽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但古代各家也都将修德养性视为养生的最重要环节。如庄子所言“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其德全而神不亏”:苟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这种养生思想在中医学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如《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即言:“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唐代大医长寿老人孙思邈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明代《寿世保元•延年良箴》有“积善有功,长存阴德,可以延年”的记载,《医先》中更进一步强调“养德、养生无二术”。这就是说,养生和修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修德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古今的长寿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助人为乐、德高望重者,这些事实也说明了修德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德,即道德、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因此德的核心就是多做善事。这就是俗话所说“积善成德”。多做善事、多做好事所以有利于健康长寿.这主要是由于道德情操对人的精神情绪等心理状态有着自我影响的作用。注重道德修养,首先自身可以得到良好的心理安抚。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们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人体气血和畅、营卫通利,使五脏六腑功能和调,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形与神俱”,“不求寿而自延”。注重道德修养,还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可“安而不惧”,即所谓“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就不会产生恐惧、思虑等不良情绪。避免因之而产生的气血逆乱、脏腑失调。故<寨问•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由此可见,德即是寿,德即是福,故儒家又有“厚德载福”之说。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而寿短。据报道巴西一位学者经30余年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人品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养生手段。 仁,仁爱之义。《庄子•天地》曰:“爱人利物之谓仁。”“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强调“仁者爱人”。具体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并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仁”的方法。这种思想虽因长期成为封建社会中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而被批判过.但在当今“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中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抛开政治与哲学,但就其养生意义而言,要实现“仁”所倡导的“爱”,实践者必须要有一颗善良宽容之心。胸怀宽广,心地坦荡,自然神清气和。心境是欣慰和宽松的,便能够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浮躁和焦虑,这有助于气血通利、脏腑和调,所以有益于健康长寿。相反,不具有爱心的不仁不义者,或为损害别人后而遭受自我良心谴责.或为钻营失利后而懊恼甚至愤怒。更有甚者为作奸犯科后的恐惧而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整天在算计别人或提防被别人所算计中煎熬,心神不宁,气机不调,脏腑功能紊乱,以致人体阴阳失衡,所以多病而短寿。据报道,美国某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曾对2700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已,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中外卫生要旨》说:“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皆仁之端也。”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仁者寿”的具体,内容.可供今人养生之借鉴。 总之,铭记积善成德,怀有仁爱之心,这不仅是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和良好社会风气的问题,也是走向健康长寿之途。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牢记“仁者寿”“德者寿”的至理名言,并努力施行之,定会把我国建设成文明之国、长寿之邦。(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