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的主旨是根据犯罪事实和法律规定来追究刑事责任。立案的事实条件是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预备犯罪、正在实施犯罪、犯罪未遂、既遂或中止。立案的法律条件是根据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对存在的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立案材料符合六种情况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应立案。
法律分析
1.立案的事实条件——有犯罪事实。有犯罪事实,是指根据已有的材料能够说明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包括预备犯罪,正在实施犯罪,犯罪未遂、既遂或中止。
2.立案的法律条件——依照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对所存在的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的规定,立案材料属于下列6种情况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应立案: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拓展延伸
刑事诉讼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要求
刑事诉讼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要求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立案的标准和要求。适用范围包括各类刑事犯罪案件,无论是严重的重大刑事案件还是一般刑事案件。要求方面,刑事诉讼立案标准要求案件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和证据,涉及犯罪行为的主体、客体、时间、地点等相关要素必须清晰明确。此外,还要求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管辖权等要求。刑事诉讼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要求对于确保刑事案件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刑事诉讼立案标准的适用范围与要求对于确保刑事案件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立案的事实条件是指能够证明存在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立案的法律条件是根据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需要对犯罪事实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诉讼立案标准要求案件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和证据,同时需满足追诉时效、管辖权等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