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揭秘长平之战的血腥程度(长平之战的真相)

揭秘长平之战的血腥程度(长平之战的真相)

2023-05-05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此战赵国动用了约45万人,而秦国参战人数虽然没有明确数字,但是据估计也达到了60到80万之多。因为赵国的战略失误,导致这场战役伤亡惨重, 成为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

大家对长平之战的印象大约是秦赵对阵,赵国嫌老将廉颇太保守,于是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帅。赵括轻敌冒进,中了秦将白起的计谋,赵军被围46日不得突围,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而后被坑杀。

由上可见,长平之战好像是秦军一边倒的屠杀,四十多万赵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实际上从一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判断,当时的赵军并没有那么弱鸡。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实际上只有秦、赵、楚、齐比较有实力。其中楚国到了战国后期是大而不强,齐到了战国后期是极少参战。能够左右大局的只有秦赵两国。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实力强盛自不必说;而赵国当时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赵武灵王本人还曾经有过率领骑兵从云中(即秦国北边)闪击秦国的计划。

赵军在与变法后的秦军交战中也不输下风,其中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率领5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20万,使得秦国的东扩被迫中断了好多年。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野望,野王降秦,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守不愿降秦而归赵,赵王派军5万接收上党,由此引发了长平之战。由于当时秦赵都是超级大国,因此双方在前线交战不多但却不断增兵。

当时秦将是王龁,赵将是廉颇,秦赵两军共计50余万人在长平一线对峙,秦军除了小胜几次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相持三年后,赵王沉不住气了,派赵括统军20万到前线,转守为攻。这其实是赵国的国力已经再难支撑数十万士兵消耗的症状。而秦国由于占据了关中和蜀地,后勤尚能勉强维持。

赵括一到,赵军即要提前决战,而秦将则换成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深知赵军弱点,它将赵军引出壁垒后便拍骑兵和精锐隔绝了赵军主力和大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秦王得到赵军被围,亲自动员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既然都到了这个地步,可以判断当时的秦军主力早已尽数投入作战。

当时的的赵军可以这么总结:能作战的没粮食(赵括部);有粮食的不能战(大营部);可援救的来不及(长城部)。在苦苦支撑了46天后,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请注意,当时投降的赵军绝不可能有40万人之多,因为战后秦军已经伤亡过半。以六十万秦军计,伤亡仍有30万。不可能说赵军伤亡5万即造成了秦军伤亡30万,交换比六比一还输掉了战争。比较合理的判断是赵军精锐当时经过多次冲击遭到了大量伤亡,至少是20万以上(否则难以给秦军造成惨重伤亡)。

而到最后真正投降的只不过是已基本没有战力的20余万老弱残兵,秦军所屠杀者当是这一部分。而被包围的赵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能够杀伤半数秦军其实已经对得起军人的荣誉。

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说法对赵军失败的影响有多大?它的影响要在综合国力这项之下,另外一个重要的锅则应该让赵王来背,出兵与任将的决定权在最高统帅,赵王的战略失误才是赵军长平之战失败的另一重大原因。

不得不说,战神白起真的不是一个好惹的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