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0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7:33
我只知道一些藏族的哟
1. 游牧
①藏族游牧居民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帐房”。帐房平面呈方形,椭圆形等不同的平面造型。用两根柱子撑着帐顶,四角各支一根矮柱,用牦牛绳拉紧四周,以木桩固定在地上,帐顶内部沿四周用草泥或卵石筑成高50~60厘米的围墙。在上面堆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具有储藏和御寒的作用。
②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和犏牛。
③牦牛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也可以充当打场的工具。
2. 农作
①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荞麦,蚕豆,小麦。
②牛在耕种时具有一定重要地位。农耕习俗有“二牛抬杠”。
③播种顺序:第一户破土下种须卜卦吉日,并举行诵经等宗教活动。开耕之前主人家要举行类似“祈年”的春耕播种仪式,用面粉在盛种子的簸箕上描出“日月星辰”“万字格”“寿字”等,同时念祝词,将面粉撒向厨房的柱子,墙壁并绘有象征幸福,丰收的图案,以期盼丰收和富足。
3.饮食
大部分藏族人日食三餐,在农忙或劳动强度大的时,也食四餐、五餐、六餐的。
糌粑 酥油茶,青稞酒,牛羊肉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糖等则更加可口。四川一带的长子还食“足玛”,(即藤麻,俗称人参果)、“炸果子”及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熬成的粥。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民间吃肉用刀子割食。藏族喜欢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用水久熬成浓汁,倒入酥油桶中,再放入酥油和食盐,搅得茶,油融合,倒入锅中加热,便是喷香可口的酥油茶。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爱喝的酒,它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人经常用它来待客,每当亲朋好友团聚,主人要给客人敬三杯青稞酒,在敬酒时还会唱动听
的敬酒歌。
藏族人吃饭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藏族的一些禁忌
风俗与禁忌
●藏族最大的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虽然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 吃饭时,不要谈论狗肉,藏族忌讳吃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藏族人一般不吃鱼虾、鸡肉和鸡蛋,不要勉强劝食。但现在这种饮食习惯已有很大的改变。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贵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留上一撮白毛,表示吉祥。
●待客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忌讳直呼其名。
●进入藏胞的账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也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物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弓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走进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脚踩门槛。
●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是失礼。
●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
●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示主*方、不吝啬。
到藏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上的茶不能一口干完,也不能喝一碗就走。
●不可用别人的杯子和碗喝茶,藏族忌讳非亲非故者用同一个器具。
●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
●盛饭时,舀饭的勺子不能外翻。
●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拣食不越盘。
●迎送客人要弓腰曲膝,面带笑容。
●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的尊重对方的行为,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同胞忌讳别人搭上自己的肩膀。
●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经过玛尼堆时只可添加石头(即使是一小块)。忌讳取走玛尼石,也不可乱翻乱动,更不能上去登踩。
●未经允许,不得穿带鞋钉的鞋进寺庙殿堂。
●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
●在寺庙不能敞胸露怀。
●对于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
●在寺庙内要严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
●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翻越山口、峡谷时忌讳大呼小叫。
●忌在栓牛、栓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
●忌用有藏文的纸当手纸或擦东西。
●忌将骨头扔到火中。
●藏族忌讳陌生人观丧,不可抱好奇心去观*、水葬。
●藏族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
●与藏族朋友相遇时或惜别时,不宜只收哈达而不回敬一条,正规迎送场合除外。
●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念经或出去朝佛。人们相信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开始时是一个凶年。如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49岁(以此类推),都是“凶年”或“年关”,要小心,只有多念经、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
回答者: woshiwdn - * 2010-3-6 12:01
中华民族风俗习惯
回答者: 118.118.186.* 2010-3-6 12:56
过春节
回答者: 965794984 - 一级 2010-3-8 17:35
中华民族农商风俗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只有吃饱了饭,才能从事其他的一切社会活动。强调物质生产民俗就是首先为了保证人类能够吃饱而产生的重复的文化形态,正是这种重复,使生产成了群体所共同遵守的一种活动方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重复的生产方式,在原始群时期就已萌芽,并且开始成为原始人进行,生产时需要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物质生活民俗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原始群时期便已存在的一种非常,原始的习俗形态,只是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内容不断丰富之后,个人财产成为社会主导形式,生活消费的个性才更加突出,形成了许多人们需要共同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区域或民族问的共同消费特点和习俗,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主动的过渡,形成一种必然的物质生活文化模式。第一节 农作与民俗(一)节气--信天由人的耕作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启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中华民间专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及自然景观来命名的。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气节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雨、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民间有顺口民谚这样组合说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赛 在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名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下面依次进行解释-- 立春 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雨水 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边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橘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蛰 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还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分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有古籍录载说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匀。这时还是北半球春 耕的开始,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返青。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谷雨 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夏 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开始。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 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小满 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他满,但未到成熟。 芒种 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开始,农历五月节,即意为有芒之谷可播种,我国华中地区此时进人梅雨季节,群众习惯晴时曝晒衣物。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曰:"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 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的夏季已经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 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意更为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还未热至极点,这时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谚称之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大暑 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立秋 阳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江南有农谚称之为立秋处暑地越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暑 阳历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民间的处暑意万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较少,,江南农谚处暑梦个白露菜。 白露 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秋分 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直秋季三个月的一半,故名,此时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种。气象语曰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 阳历十月八日前后了于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道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7:34
我只知道一些藏族的哟
1. 游牧
①藏族游牧居民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帐房”。帐房平面呈方形,椭圆形等不同的平面造型。用两根柱子撑着帐顶,四角各支一根矮柱,用牦牛绳拉紧四周,以木桩固定在地上,帐顶内部沿四周用草泥或卵石筑成高50~60厘米的围墙。在上面堆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具有储藏和御寒的作用。
②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山羊,牦牛,和犏牛。
③牦牛是重要的运输工具,也可以充当打场的工具。
2. 农作
①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荞麦,蚕豆,小麦。
②牛在耕种时具有一定重要地位。农耕习俗有“二牛抬杠”。
③播种顺序:第一户破土下种须卜卦吉日,并举行诵经等宗教活动。开耕之前主人家要举行类似“祈年”的春耕播种仪式,用面粉在盛种子的簸箕上描出“日月星辰”“万字格”“寿字”等,同时念祝词,将面粉撒向厨房的柱子,墙壁并绘有象征幸福,丰收的图案,以期盼丰收和富足。
3.饮食
大部分藏族人日食三餐,在农忙或劳动强度大的时,也食四餐、五餐、六餐的。
糌粑 酥油茶,青稞酒,牛羊肉是藏族人的主要食品。藏族人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糖等则更加可口。四川一带的长子还食“足玛”,(即藤麻,俗称人参果)、“炸果子”及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熬成的粥。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民间吃肉用刀子割食。藏族喜欢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用水久熬成浓汁,倒入酥油桶中,再放入酥油和食盐,搅得茶,油融合,倒入锅中加热,便是喷香可口的酥油茶。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爱喝的酒,它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人经常用它来待客,每当亲朋好友团聚,主人要给客人敬三杯青稞酒,在敬酒时还会唱动听
的敬酒歌。
藏族人吃饭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藏族的一些禁忌
风俗与禁忌
●藏族最大的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虽然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 吃饭时,不要谈论狗肉,藏族忌讳吃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藏族人一般不吃鱼虾、鸡肉和鸡蛋,不要勉强劝食。但现在这种饮食习惯已有很大的改变。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贵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留上一撮白毛,表示吉祥。
●待客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忌讳直呼其名。
●进入藏胞的账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也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物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弓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走进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脚踩门槛。
●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是失礼。
●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
●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示主*方、不吝啬。
到藏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上的茶不能一口干完,也不能喝一碗就走。
●不可用别人的杯子和碗喝茶,藏族忌讳非亲非故者用同一个器具。
●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
●盛饭时,舀饭的勺子不能外翻。
●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拣食不越盘。
●迎送客人要弓腰曲膝,面带笑容。
●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的尊重对方的行为,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
●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藏族同胞忌讳别人搭上自己的肩膀。
●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经过玛尼堆时只可添加石头(即使是一小块)。忌讳取走玛尼石,也不可乱翻乱动,更不能上去登踩。
●未经允许,不得穿带鞋钉的鞋进寺庙殿堂。
●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
●在寺庙不能敞胸露怀。
●对于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
●在寺庙内要严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
●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翻越山口、峡谷时忌讳大呼小叫。
●忌在栓牛、栓马和圈羊的地方大小便。
●忌用有藏文的纸当手纸或擦东西。
●忌将骨头扔到火中。
●藏族忌讳陌生人观丧,不可抱好奇心去观*、水葬。
●藏族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
●与藏族朋友相遇时或惜别时,不宜只收哈达而不回敬一条,正规迎送场合除外。
●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念经或出去朝佛。人们相信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开始时是一个凶年。如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49岁(以此类推),都是“凶年”或“年关”,要小心,只有多念经、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7:34
中华民族农商风俗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只有吃饱了饭,才能从事其他的一切社会活动。强调物质生产民俗就是首先为了保证人类能够吃饱而产生的重复的文化形态,正是这种重复,使生产成了群体所共同遵守的一种活动方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重复的生产方式,在原始群时期就已萌芽,并且开始成为原始人进行,生产时需要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物质生活民俗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原始群时期便已存在的一种非常,原始的习俗形态,只是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内容不断丰富之后,个人财产成为社会主导形式,生活消费的个性才更加突出,形成了许多人们需要共同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区域或民族问的共同消费特点和习俗,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主动的过渡,形成一种必然的物质生活文化模式。第一节 农作与民俗(一)节气--信天由人的耕作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启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等分取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中华民间专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及自然景观来命名的。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气节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雨、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民间有顺口民谚这样组合说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赛 在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名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下面依次进行解释-- 立春 阳历二月四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雨水 阳历二月十九日前后开始,边时候大部分地区严寒已将过去,雨量逐渐增加,农谚有雨水节、接柑橘雨水有雨压病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惊蛰 阳历三月十六日前后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所以叫"惊蛰"。我国华中地区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还是我国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分 阳历三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有古籍录载说春分时节,阴阳各半,所以昼夜均分并且寒暑平匀。这时还是北半球春 耕的开始,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返青。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 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芽生叶。农民多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谷雨 阳历四月二十日前后开始,意为雨生百谷。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较稳定,降雨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对谷物生长极有帮助,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季节。 立夏 阳历五月五日之前后开始。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 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小满 阳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开始,"小满"即为麦粒开始他满,但未到成熟。 芒种 阳历六月五日前后开始,农历五月节,即意为有芒之谷可播种,我国华中地区此时进人梅雨季节,群众习惯晴时曝晒衣物。农业上多忙于夏收夏种。农谚曰:"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 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的夏季已经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小暑 阳历七月七日前后开始,暑意更为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还未热至极点,这时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谚称之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大暑 阳历七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达到了顶点,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极利于夏熟作物生长,农谚说:"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立秋 阳历八月八日前后开始。这时已到末伏前后,气温开始下降。我国江南有农谚称之为立秋处暑地越忙,收了早稻种杂粮。 处暑 阳历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开始。民间的处暑意万躲藏,处暑表示暑气开始消失。这时气温渐降,雨量较少,,江南农谚处暑梦个白露菜。 白露 阳历九月八日前后开始。因地面水气凝结为色白之露,因此得名。此时天气渐凉,气象谚曰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秋分 阳历九月二十六日前后开始,因此时,正直秋季三个月的一半,故名,此时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收秋种。气象语曰秋分有雨来年丰。 寒露 阳历十月八日前后了于始,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意为天气渐转冷。农谚道寒露蚕豆霜降麦,种了小麦种大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7:35
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