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4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8 05:45

燕山运动阶段和造山幕不整合的划分不尽一致(任纪舜等,1990;崔盛芹等,2000;马寅生等,2002)。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不整合有下三叠统红砬组与中三叠统后富隆山组之间,中三叠统后富隆山组与上三叠统石门沟组之间,下侏罗统北票组与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之间,中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上侏罗-下白垩统义县组之间,下白垩统阜新组与孙家湾组之间,上白垩统嫩江组与四方台组之间,上白垩统明水组与古近系富峰山组或依安组之间,古近系东营组与新近系馆陶组之间。

其中代表印支运动的不整合具有普遍的意义,如全区普遍缺失北票组,或老虎沟组之下的地层;燕山运动土城子组与义县组之间的不整合,虽然在东北等区除辽西和京西地区外,均不发育;但在整个中国东部开始产生NE-NNE构造体系,因此是一个具普遍意义的燕山运动。阜新组与孙家湾组之间的不整合在全区亦较明显,表现为松辽盆地外围孙家湾组沉积前后地层的缺失。喜马拉雅运动四方台组与富峰山组或依安组之间不整合和东营组与馆陶组之间不整合在全区普遍。

但是燕山运动中北票组与海房沟组之间不整合,除华北地块的辽西和辽东外,在东北其他地区不明显。

嫩江组与明水组之间不整合主要见于松辽盆地。

上述情况说明东北区的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二叠纪或早三叠世后至早侏罗世晚期或中侏罗世前地层缺失和不整合,指示地壳隆起及造山,这是区内唯一的一次全区性造山运动,形成了高原;后续的早中侏罗世之间,燕山运动第一幕的不整合,暗示在高原环境中,不同构造域有不同的情况,或持续了造山,或持续了隆起。

燕山运动第二幕结束了高原阶段的发展;同时开始进入盆岭高原期,但不是造山;燕山运动第三幕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晚期后的地壳挤压隆起,结束了盆岭高原阶段的发展,盆山开始形成。印支-燕山期四次主要的全区构造运动代表了四次事件,即印支造山带、燕山盆岭体系、燕山和喜马拉雅盆山体系形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