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1.辨证要点
(1)辨疼痛发生的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手臂、手指者,为虚损已显,邪阻已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病性:年壮初痛者多实证,应辨别属痰浊、阴寒、瘀血;久病年老者多虚证,应辨别属气虚、阴虚、阳虚。
2.治疗原则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急性发作时可选择以下药物;心痛舒喷雾剂,对准舌下,每次喷雾1~2下;速效救心丸10~15粒,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3~5粒,舌下含服;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12~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4.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
主证:*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地奥心血康胶囊,每次200mg,3/d,连服2周后改为每次100mg,3/d;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3片,3/d。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0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6g,桔梗6g。
(2)阴寒凝结
主证:胸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加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自,脉弦紧。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3/d。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药用薤白10g,枳实10g,桂枝10g,炮附子10g,细辛3g,干姜6g。
(3)痰浊壅塞
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寒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咳吐痰涎;苔白腻或自滑,脉滑。
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用瓜蒌15g,半夏10g,薤白10g,石菖蒲10g,枳实10g,厚朴10g。
(4)气阴两虚
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齿痕,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或滋心阴口服液,每次1支(10m1),3/d,4周为1个疗程。
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6g。
(5)心肾阴虚
主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无苔或有剥裂,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淮山药15g,茯苓15g,甘草6g。
(6)阳气虚衰
主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自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药用人参10g,附子10g,肉桂6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枸杞子12g,当归10g,杜仲10g。
若出现心阳欲脱之危候,急用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每次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
5.针灸疗法主穴心俞、厥阴俞。每次取主穴一对或一侧,不留针,1/d,12~1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虚寒者配内关、通里穴,针后加灸,寒重时加灸肺俞、风门穴,肢冷重时加灸气海或关元穴;痰浊者配巨阙、膻中、郄门、太渊、丰隆穴,针用泻法;瘀血者配膻中、巨阙、膈俞、阴郄穴,针用泻法。
【预防】注意避免寒冷刺激;注意养性怡情,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起居有节,不可劳累或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禁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久病年迈应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