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3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57
有人说“我收有大概十个版本的……,所以我的发言应该是比较有根据的吧。”收藏多少与发言权没多大关系,否则,最有发言权的当是一些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了。多个版本比较,能选出比较好的,但是,若说到翻译,只比较译本就不够了,毕竟不能只看句子是否通顺,风格是否文雅,读起来感觉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忠实于原文。所以说,离开了梭罗的英语原文,是没法评价哪个《瓦尔登湖》译本好的。
有人读了某种译本,就说这种译本最好。虽然读过一种,就可谈论它是好是坏,但是,只看一本,是谈不上“最”的。看了两本,只能谈“比较”级,仍然谈不上“最”高级。这一点在《English is a Crazy Language》里有个类似的例子,在谈论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这种说法有种语法错误时,文章说:Now let's see.... We have a good foot and a better foot -- but we don't have a third -- and best -- foot. It's our better foot we want to put forward. 就是说三个以上才有“最”可言。而且,说到“最”,通常总是跟着一个表示范围的短语:This is the best book I have ever read。这个范围若是缺省,就给人一种感觉是在所有译本当中。 严格地讲,要评说哪个译本最好,必须比较所有的译本,漏掉一本都说不得“最”。
有人说推荐某本,说那封面很漂亮。由于封面漂亮而喜好某个版本,没什么不可以,我个人也是由于洁白封面而喜欢外文出版社的英文版本的。但若说到译文质量,就不能以封面来判断了,否则,正应了那句谚语:“You can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我们来个读者投票决定孰优孰劣,如何?投票能决定哪个最受读者喜欢,与哪个是最好译本,仍是两码事。这就与畅销书不一定有多大价值,未必是经典一样。
同样地,有的《瓦尔登湖》译本很畅销,几次重印,这应该能证明译者译的好了吧?我看不一定能推出这个结论来。有个戴眼保姆的运动员获了冠军,广告上就说这是保健器械的功劳,那么,是不是大家戴上它都能获冠军了。《瓦尔登湖》译本的畅销,读者有多大成份是冲着梭罗去的,有多大成份是冲译者去的?
有个幽默讲得就是这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因果关系:有个科学家做实验,冲着青蛙喊“跳!”,也许喊的同时还拍桌子呢,这青蛙就向前跳。科学家砍去青蛙的一条腿,再冲它喊,它仍能向前跳。等到把它的腿都去掉了,科学家继续向它发令:“跳!”它却静止不动了。科学家得出结论:青蛙的腿去掉后,它就会变成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58
《瓦尔登湖》徐 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湖滨散记》吴明实,:今日世界出版社,1963
《瓦尔登湖》刘 绯,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The faint silvery warblings heard over the partially bare and moist fields from the blue-bird, the song-sparrow, and the red-wing, as if the last flakes of winter tinkled as they fell.(P333)
徐译:“最初听到很微弱的银色的啁啾之声传过了一部分还光秃秃的、润湿的田野,那是发自青鸟、篱雀和红翼鸫的,仿佛冬天的最后的雪花在叮当地飘落!”(P285)
吴译:“最初听到很微弱的银色的啁啾之声传过空旷而润湿的田野,那是发自青鸟、篱雀和红翼鸟的,仿佛冬天的最后的雪花在叮当地飘落!”(P280)
刘译:“湿润的、半裸的原野里传来了蓝鸟、麻雀和红翼鸟银铃般的叫声;这声音若即若离,好似冬天最后的一场雪飘落时发出的声响。”(P272)
原文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如果译文一词一句、亦步亦趋地依照原文,则译文必冗长呆板,晦涩难懂。刘译……,将句子化整为零,落笔有序,条理清晰,衔接十分自然且合乎逻辑;且匠心巧用,将faint化译为“若即若离”。隐隐约约的鸟声让人感受到一派春回大地,万物初醒的景象,再现了原作的神韵,可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58
但是最后一句,刘菲用“最后的一场雪”就没有“最后的雪花”来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