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祈福民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热心网友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无论在过去的一年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大家都希望来年过得更好,所以每当春节将近 ,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贴上春联,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有哪些呢? 春联的由来与演变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 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盛行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朝开始盛行。而明朝,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据史*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经明太祖的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 成为文学艺术形式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学的载体之一,因此其张贴位置和内容也有一定的讲究。
热心网友
但有一个春节习俗,不分东西、不论南北,已经成为一个约定成俗的传统,那就是贴春联。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以及门楹上贴上崭新的春联。春联,一般选用质地上好的红纸,裁剪成比例适合的长条状,左右两条,门楹一条,共三条。裁剪好的红纸,上面会用毛笔字书写春联,鲜艳稳重的毛笔字,对仗工整的上下联,吉祥美好的寓意,表达人们对新春佳节的喜悦之情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说到春联,红纸黑字的春联并不是它的最初形式。至少在宋代人们还把春联叫作“桃符”,王安石的这首家喻户晓的《元日》,写的就是北宋时代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热心网友
“写春联为啥要用红纸,这里边是有故事的。”马全才说,相传,过年中的“年”是一个非常凶猛的野兽,每到除夕夜就出来伤人,但“年”害怕红色,所以家家户户除夕要在门上悬挂红色的东西,以辟“年”。一开始,人们悬挂红色桃木雕刻的“桃符”来辟年”,宋朝开始由“桃符”简化为“贴纸”,从此用红纸书写春联以辟邪,后来逐渐演变成贴春联祝吉祥的民俗。
热心网友
春联,起源于周代春联,又叫“春贴”、“桃符”。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热心网友
过年的时候贴对联寓意年年有余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热心网友
春联在远古时期被称为桃符,用于驱邪,古人都很迷信,认为世间有神仙也有妖魔鬼怪,而年兽只在过年时才出来害人,人们为了避免被年兽所伤害,所以就用桃木仿成符,挂在门上,后来蔡伦发明了纸以后,人们才将桃木符换成了红纸,并在红纸上写上吉祥话及对未来的期许;对联一般或是自己写,或是别人帮忙代写,在除夕那天按上下联以及横批顺序贴在门的左右两边及门框上边,等下个除夕之时,再换新的对联
热心网友
我国最早的对联,一般认为是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的“题桃符”。公元9年,孟昶命学士辛寅逊于桃符上题写吉祥诗句。辛题后,孟昶不中意,遂亲自命笔,题写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中“嘉”同“佳”,并巧妙嵌入“余庆”“长春”两人名。“余庆”是指被任命为成都知府的吕余庆,“长春”则是孟昶的诞节名。孟昶所题这一门联,亦即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后来,随着门神的出现,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的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有一年,在除夕之前颁布了一道御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贴春联。
在家乡,春联叫对子,贴春联叫贴对子,写春联叫写对子。以前的对子,都是手写的,五言或七言的上下联和横批,写在红红的纸上,对仗工整,内容有对来年美好的憧憬和祝福,寓意颇深。现在的对子,都是印制的,一到过年满大街的都是卖对子的,各种字体,以楷书为主,有墨汁印在红纸上,也有金粉印在红纸上,金光闪闪的,非常漂亮。
热心网友
过年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除旧迎新之意.红色代表喜庆,红红火火,古代有驱邪迎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