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4:47
一、概念与定名
在流水中垂钓,为了把钩饵固定在窝中,只好加大坠子的重量,这样一来,就成了“守窝待鱼”,很被动。一旦遇到水质、气压发生微妙变化,鱼虽饿,也不会贴近底层觅食,当然也就钓不上鱼来。
鱼的听觉、嗅觉很灵敏,视觉却相对迟钝,对静止的东西视之而不见,对运动着的东西却敏感异常。钓鱼人正好利用这一特点,将钩饵缓缓往上提动,引起在中底层水域游弋的鱼的注意,提高上钩的几率。
在鱼密度大的情况下,它们彼此抢食,你提动钩饵,效果尚可;但是,如果密度小,提竿动作大,反而引起鱼的警觉。如何做到既不引起警觉,又能吸引鱼的注意呢?这给我们提出一个不得不动脑筋的问题。
在垂钓过程中,几经试验,终于发现:让钩饵在流水中随水流动,形成自然移位,就好比人在遛垩散步一样自然,不至于引起鱼的警觉,却又能吸引鱼的注意;当钩饵随水流动超出窝位,立即提出水面放回原处,继续使其“遛垩”,逗引鱼摄食,一发现咬钩,立即提竿。就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规律性的操作方法。
现在把以上操作的全过程概括为一句话:让钩饵在流水中缓缓移动,像遛垩一样诱鱼上钩;再进一步浓缩成一个概念,就是:“流遛钓法”。
二、选窝与打窝
寻找窝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1.选流水而且必须是缓流。缓流的水底不是粗沙便是细石,钩饵在水底移动时,目标明显,也不至于卡钩。水流过急,水底石块大,容易卡钩;流速过缓,水底沉淀物多,钩饵不显露,达不到引诱的目的。
2.窝点最好选在两边是草,中间是2米长度的巷道(长一点更好,短一点也行),才有利于钩饵随水“遛垩”诱鱼。过短,提竿频繁;过长,窝口面大,鱼不集中,影响上钩率。没有这样的巷道,一边有草也行,总之,有草比没有草好,巷道更好。
3.水深0.501米。要以水的清浊程度而定,水清宜深点。
4.一条河深的叫沱,浅的叫滩,沱尾与滩头(未进入滩)的连接处,是鱼相对活跃的地方。如出现轻微的“米锅水”,就更理想了,千万别错过在此打窝。
打窝的饵料,一要符合时令季节的变化,水情和鱼情的变化,不要搞一年四季一贯制,可以观察谁的诱饵效果好,就紧跟谁。二要味道浓度大,随水扩散,增强引诱力。三要能固定,不被水冲走,却又能缓慢雾化;或者虽不能雾化,但特殊气味可以缓慢扩散,使诱鱼效果持久。四要巧妙利用水中的隐蔽物。如水草、竹木根篼,是鱼躲避天敌的栖身之地,常有鱼群聚集,但也是鱼中钩后逃遁的目的地,造成断线折钩的重要因素。垂钓者要善于利用,巧妙处理。
三、钓组与操作
钓组的选择,一定要根据环境和对象而定。我市有条通惠河,河面不宽,水流平缓,两岸砌有栏杆,沿河有较宽的绿化带,竹木扶疏,亭台错落,故而选竿不宜过长,既轻且硬最好,3.65.4米足矣,配0.61号线,七星漂,海汐、溪流35号钩。线和钩要根据鱼情来决定,及时更换钓组。这是我们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钓具,钓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面对的水域,作适当的调整或取舍。
钓组的匹配不神秘也不复杂,关键在于要使钩坠的重力略小于浮漂的浮力。比如,七星漂最上面的一个漂或半个漂沉不下,然后把深度调到让钩轻触底,挂上饵料,使钩饵随水缓缓流动而移位,形同“遛垩”。一句话,调配线组时,做到坠子悬浮,钩弯触底就对了。
操作时,将钩饵抛在窝点的上游方,等钩饵“遛垩”完了24米的窝点段,无鱼上钩,再将钩提到上游方,继续“遛垩”。
如用立漂,可参照此法试行,我们试过了,总不那么得心应手。
四、优势与弊端
1.优势。“流遛钓法”是把静态钓法变为动态钓法的一种简便方法。至少有三点长处:
很能吸引鱼的注意力。所以上钩率可观。
不易挂底。流遛钓法的坠子悬浮,钩弯轻触底,除非上钩鱼钻入草中,挂底几乎为零。
劳动强度小。流遛钓有间歇停留时间,人停歇时,钩饵仍保持流动状态。
2.弊端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窝点。通惠河情况特殊,河道长,河床较平整,流速不快,可选的水域位置多,别的地方很难有这样的条件。
晚秋、冬季、初春季节使用此法,效果不是那么显著,夏季、初秋鱼活跃,使用此法最好。
急流、静水,此法用不上,因而受*。
调换了位置,流速、深度变了,又得调整漂、坠,麻烦。
只要浮漂一有信息,手上动作必须敏捷跟上。特别是使用商品饵,漂讯稍纵即逝,因而不得不站着握竿钓,动作反应才可能及时。不过,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权衡利弊,优势还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