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33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解剖学的诞生,人们对记忆的本质便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在此之前也有人把记忆和脑的功能相联系,但是这种认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类本质的最高标志,它的物质基础是头脑。他的理由是,头脑处于人体的最高位置,它要支配人体的一切行为,而又不致受其沾污。记忆就是对头脑中生来就有的理念的回忆。也就是说,人的头脑中有一个理念世界,感觉经验使人看到这个世界中存贮的关于现实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柏拉图之后的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脑与记忆的关系。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记忆和人类其它智慧行为源于大脑的松果腺。他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通过许许多多细线与大脑的通道口开关相联接,当外物刺激人体感官时,细线便拉开相应通道口的开关,脑内便有一种神秘的“精气”流向感官,记忆和其它行为便得以实现。
关于记忆与脑功能相联系的另一种认识是19世纪盛行欧美的颅相学。这种由施普尔茨海姆首创的学说认为,脑由许多相互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控制一个的先天心理能力;脑器官的不同发育程度,必然在颅脑的外在部分表现出来,如隆起或凹陷。记忆被列为理智部分,它的颅相外在部位在前额。颅相学是以脑解剖为基础的,由于其包含了许多主观臆想的成分,而显得十分神秘,因而也未能得到科学科的承认。然而,它对脑是心理器这一认识的确立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颅相学盛行的同时,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对大脑记忆功能的其它方面的研究。他们不但进一步认识了大脑神经的宏观结构,而且对中枢神经的微观结构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尤其是在1830年以后,显微技术带来了脑研究的*性进展。研究发现大脑是由数百亿高度联系的神经细胞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记忆和大脑中的这些神细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联系的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忆的定位问题,一是记忆的脑变化问题。
记忆的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记忆功能是否由大脑某一特定部位实现的这一认识上。比较早期的一些研究,由于发现了某些记忆与脑的特殊部相联系,如左侧颞叶皮层损伤的病人有语言记忆缺陷,右侧颞叶皮层损伤的病人对外语记忆的任务有缺陷,海马的损伤对空间记忆有影响,等等。这似乎说明大脑不同部位的神细胞控制不同任务的记忆。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在给一位60多岁癫痫病人做手术时,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用微弱的电流刺激病人的某些大脑皮层区域,并发现刺激的区域不同病人的记忆反应也不同。有些刺激只能使病人发出“噢,噢”的*,有些刺激则使他追忆在起远久的往事甚至某些生活锁事。例如病竟能稚声稚气地唱出三、四十年前的一首久已失传的儿童歌谣,并说起他童年时代住处的情境。但当刺激一结束,歌声便消失。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象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便被回忆起来。
对于动物的实验也似乎证明了这一学说。实验者向猴呈一些图形,会引起猴脑中某些颞下神经细胞的电位敏感变化,但是,有一小部分细胞却只有在呈现特殊图形时才发生电位变化,如呈现猴爪的图形。这使研究者相信,记忆是与特定区域的特定细胞相联系的。
然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拉施里在动物记忆实验中所提供的证据否定了记忆的定位假说。他让小白鼠先学习某种记忆任务,如走迷津,然后切除部分大脑皮层。实验结果证明,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不是切除皮层的部位,而是皮层的面积。当皮层切除面积达到有效皮层总而积的50%时,动物便完全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心理学家巴浦洛夫一直认为,大脑皮层是动物形成条件反射的必要物质基础,但后来的许多实验证明,即使是没有大脑皮层的动物也能形成条件反射。当然,这些简单的动物实验还不足以说明人类记忆的脑功能问题。不过,对人类大脑的某些部分的切除也有不影响忘记的情况。根据这些证据,很多研究者认为,记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普遍功能。
对记忆功能是定位的还是等势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考察。如果我们把人脑当成一部复杂的记忆机器,并想象它在不同程度损坏的状态下工作,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在机器只损坏一些无关紧要的部件时,机器完全可以照常运转,但是,如果机器的损害出现在某在某关键部件上,机器的运转肯定会出现异常。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机器的某些部件是多余的。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生物机体的强大的代偿能力,即当脑的某些部位受到损伤时,其它部位就会代替损伤部位完成相关功能。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脑记忆功能的等势与定位是对立的统一。等势强调脑各部分功能的合作,而定位则强调其分工。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分工的存在: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简单空间记忆中枢位于杏仁核;复杂空间记忆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皮层实现;复杂时间和空间 综合记忆由前额叶皮层完成,海马和杏仁粒有促进记忆的形成与存贮的功能;左脑额叶皮层的布洛卡区有特殊的语言记忆功能……。如果切除或损伤了某一部分,而又未对某种功能造成质的破坏时,人体的代偿能力将使缺陷不产生病理性的外在表现。
关于大脑的分工与合作的最有力例证是脑功能侧化优势,即大脑左右两半球记忆活动的非对称性。对动物的实验研究表明,大脑半球侧化优势是人脑功能独有的现象。我们知道,大脑两半球是由胼胝体连接起来的,在记忆的形成和提取过程中这条连接线路起着重要作用。用脑肿瘤,脑血管意外和癫痫病人的治疗时常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胼胝体。胼胝体切除后,病人最明显的认知变化是只能对单侧感受野(视觉和听觉)里的呈现信息作选择性的认知。如只对左侧感受野(与右脑半球相联)呈现图片,语词(包括言语声音)时,其识别率极低,而只向右侧感受野(与左脑半球相联)呈现相同的材料时,则识别率不亚于正常人。对胼胝体切除的病人的其它研究已经证实,语言符号记忆具有左半球优势,知觉和空间记忆具有右半球优势。
大脑的各个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统一,使记忆存贮与提取过程能有效地实现。然而,记忆的存贮与提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对动物记忆实验研究。
记忆对于大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记住一件事情就是在脑子里刻下一道痕迹。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简单,但它却通俗地说明了记忆的性质。60-70年代关于记忆的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流行的理论就是“痕迹理论”。这种理论从许多方面解释了记忆过程脑的变化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记忆过程的脑变化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记忆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记忆所引起的大脑神经生理和化学变化是不同的。记忆的类型涉及到形式,容量和时间三个方面:从形式上说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论;从容量方面看,记忆具有一定的度量;从时间上说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因为记忆过程主要和时间发生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在时间的维度上讨形式与容量。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记忆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运用信息学的原理说明了记忆的编码与存贮的不同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体验: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许多东西,听到各种声音,但对我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大部分内容,我们只有当时瞬间或片刻的印象,有些内容在一定的时限之内,我们有可能回忆起来,但是,大多数内容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烟消云散。通常我们把只留在我们脑子里片刻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它包括对外在刺激的各种感觉特征的存贮与辨别。比如,当听到一种声时,我们首先会感觉到声波的刺激,并试图辨别它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周围的声音“置若罔闻”)。这个感觉存贮的持续时间大约在250毫秒到4秒钟之间。存贮的容量在12-20项目之间。所谓项目就是我们的视觉或听觉能同时注意到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比如,我们能一眼看清楚一串数字,或个矩形内的字母。如果我们对感觉到的刺激,即暂时存贮下来的感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辨认,我们就有可能让这信息在脑子里保留得更久一些,其保持时间约在15秒左右,其容量为7±2个项目,也就是说5-9个项目之间。这是心理学家米勒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提出来的结论。米勒认为人类的短时记忆与“七”神奇地联系在一起:七种基本颜色,七个音阶,一个星期七天,……。的确,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当我们向114查询电话号码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记下7位左右的号码,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把查询到的号码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在15秒钟以内没有用这个号码拨电话的话,我们就可能完全忘记了这个号码,除非不断地在嘴里复述。短时记忆这种有限时程和容量,仿佛是造物主为了使人类免遭心灵劳疫而给予的特别关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从小学起,把所有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了,或把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留在印象中,我们的大脑会出现怎样一种状态?它将会变成一个杂酱缸。而我们的行为也必定是“事无巨细”,“面面具到。”
幸好,我们没有也不可能记下老师们对我们讲的每一句话,而是记下了他们教给我们的系统知识。我们何以能如此简便有效地把重要的东西留在记忆中而舍去细枝末节的内容呢?这主要归功于短时记忆的编码功能。这种编码是对感觉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有选择地把它们输入到长时记忆中去。长时记忆具有无限的容量,而时程却是不确定的。从理论上说,我们的大脑可以记下无数的东西,而实际上,因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没能记下我们所想记下的所有东西。但是,只要我们的脑机能是正常的,从任何时候开始认识我们的智力所能及的任何东西,我们都能理解它并把它记住。然而,记忆并不象书面文字那样,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一成不变。人的长时记忆,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后来记忆的东西会干扰前面记忆的东西;对一种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就不能有效地编码并把它记住,等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遗忘的基本原因。尽管我们每天都在遗忘,我们每天都在记忆新的东西,而这些记忆又和我们原有的记忆不断的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地申延,直至生命的结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34
1、间隔重复,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
平时学习中,自己辛苦地记下内容,但记忆却无法清楚地维持到考试之时,事后才懊悔地想着,如果反复多念个几次就好了。这样的经验,大家多少都曾有过吧。
我们在学习活动当中,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留住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只需要不断地排演、重复就可以做到。比较难的是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有简单易行的办法,那就是间隔重复。研究表明短时间多重复几次比一次长时间记忆效果更好。熟练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间隔重复,这种方法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我们每个月要组织月考,其实也是学校在帮助学生进行间隔重复记忆。
所以自己在学习中,也要学会时不时的来重复记忆和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至于重复的频率,可以根据知识的难度和重要程度来设置。
2、比起死背,理解才是记忆的捷径
记忆力的增进,主要在于是否能正确理解事物,这一点可说是不变的大原则。
有位心理学者巴塞特,曾经以“本质层面的理解可以强固记忆”为主题,对历史课的学生们做实验的结果显示,有充分理解历史事实与意义的学生,比起理解程度较低、只知背诵史实的学生,其记忆情况是明显地更为优秀。这个实验也可以作为“理解有助于长期记忆”这一说法的佐证。
数学或物理学的公式也一样,如果能够自己推导证明出毕达哥拉斯定理,那一定可以确实地记住这个数学式。
觉得自己生来记性就差而想放弃之前,请再一次确认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努力地理解内容,看起来像是在绕远路,事实上却是通往记忆真正的“捷径”。
3、让记忆材料生动起来,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比如图像记忆、谐音记忆等。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能够帮助你把看似乏味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而且图像记忆相较于传统记忆,不过分受遗忘记忆曲线的制约,也就是说即便是不经常去复习,记忆保存的时间也会较长一些。
图像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通过联想、编码等的方式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进行记忆。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夸张、生动有趣。图像记忆的主要难度在于编码,即如何把需要记忆的文字内容转换为印象深刻的图像,之后还需要对图像进行联想等,把图像转为影像记忆。刚开始接触图像记忆法的人由于没有这种习惯,因此入门难度会大些,只能对特定的一些内容进行图像记忆。不过经过经常性的训练以后,大脑得到活化,想像和联想速度会明显加快。《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就有详细的编码记忆的原理、方法和练习,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学习学习。
如果单纯使用图像来记忆,工作量会非常庞大。因此在记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种方法来统筹规划,灵活的运用,这样才可以实现轻松记忆。
4、“容易记的”先开始,心情、效率最好
记忆也是一样,满满的材料堆在眼前,只怕连想去记的心情都难以产生。无论哪一个学科,一定有些看起来会比较容易记得住的内容。以数学来说,像是之前做过相似的题型,或是英文单字里音节较少的单字,找出这类容易掌握的素材,从这些先开始记忆。记住这些容易记的材料,之后顺势就能简单地突破其他障碍。
另外,即使只是从众多材料里选出好记的材料,在不知不觉间也会记下相当多的数量。到一定程度后回头看看,发现“已经记这么多了啊!”就会有种负担减轻的感觉,更能继续努力下去。抱着“还有这么多要记啊!”或“已经记这么多了啊!”的心情来记忆,两者间的效率肯定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