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为什么 竖着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3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21

因为汉字出现得早,而汉字又是方块字的原因.我们看一看”册”字,就知道了,我们古时首先是用竹简来书刻字,由于方便雕刻的原因(竖着刻比横着刻方便,而且更好把持竹简的稳定),且我们的汉字又是方形的,横刻竖刻都能看,自然就采用竖的方式了.但又为何采用从右到左的方式,而不用从左到右更方便书写(符合右手习惯)呢?原因也是因为竹简,竹简是刻的时候一片一片地刻,刻好了再用绳子连在一起的,所以在书写(雕刻)时就不存在从左到右方便还是从右到左方便的问题了.相反,连结的时候注重的是阅读的时候右手拉简比较方便,所以便采用了从右到左的方式.
对后世的影响:
1,书法的形成和文章的短小:直至后世,书籍的载体变成了纸,书写的工具变成了毛笔,由于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原先的竖行书写方式,这就给书写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为从右向左写,衣袖会很容易碰到刚书写完成的的墨汁.这就使得书写的时候要分外小心,而且还要用左手托住右手的衣袖,这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十分集中的状态,使得书写不但只是一种书写过程,更是一种情操的淘治和锻炼,我觉得因此而产生了书法并发展成一门艺术.与其说方块字造就了中国的书法,我觉得不如说是竖行书写造就了书法—其实竖行书写比横行书写点缀起来也灵活漂亮很多.不过,竖行虽给书写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却给阅读和流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所有的文章写好了只要一卷,就可以带走,而看的人只要右手一拉,就可以看,这就省切了装订过程.由于装订变成了一门选修课,大家就自然倾向于用一张纸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这样文章就倾向于短小的文体.
2,卷,碑文,折子—中文里简单的版式:在我们的心目中,关于卷册最深的莫过于皇帝的圣旨了.关于碑文,我觉得中国特别喜欢立碑文,不知外国的情况如何?有事没事总爱立一个碑来玩玩.我觉得之所以这么热衷,很大的原因,就是中文特别适合写碑文,竖着写,一行到尾,从右到左,根本不用考虑什么版式,你立的碑有多宽也无所谓,一直可以写到结尾.奏折,我觉得是很适合中文版式的一种装订方式,两手向外一拉,所有的内容都一览无遗了,根本不用翻页,不过要求就是文章不能太长.我总是在想,如果能叫古人帮我用奏折的方式来写一本电话本,那么看电话本将会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以上这几种载体,对于中文的版式来说,都是一样的,什么也不用想,只要你的书法好的话,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好看了,这是多么奇特一种排版方式,简单而标准,仿佛排版这一样东西,在中国的文书里像不存在一样.不过,也不得不认为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排版,什么样的排版好看得过一幅好书法呢?
3,向后翻书和站着看书:我们如果拿起一些旧式一点的书,都不禁觉得奇怪,更甚别扭,里面不但是竖着写的,翻书还要从最后一页翻起.其实,由奏折想像开来,同于承接关系,古时的书由竖行和由右向左看的关系,必然是由右手边作为首页的了.我们还有一个印像,那就是感觉古人很常爱站着看书,他们往往把双手靠在背后,一边看书,一边踱着方步或一边看书,一边看着窗外的风花雪月在思考.不过,我也尝试着站着看书,然总是感觉不舒服,一则可能现在的书本太厚了,左手托着很吃力;二则可能翻书也没有古时人翻书方便了,古时是用右手把左手的书往右翻,而如今是用右手把左手的书往左翻,可能在坐着看书时因为习惯的原因反而觉得向左翻更方便.三则,站着看书会走神,只要眼睛向外瞟一眼,就不知道看到第几行了,而那些薄的古书可以用左手把它卷起来,让正在看的那行(竖行)处于手的中心,想忘记看到哪也不行了.所以,现在我们多是采用躺着看书,或卧着看书,而不再站着看书了.说到这里我又想说说古代的近视问题,有人说古代没有眼镜,就算近视了我们也不知道,不错,这是一方面的原因,然而古书里记载某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不说他有眼疾,又或者说读书人眼神不好呢?也许古代读书人近视者也真的不多.这很有可能是读书的习惯问题了.然而近视是由于读书习惯不好而导致的,怨不得人,很对,但又有谁十几个钟(这就是不好的习惯,但一本好书在手又有谁去记得看了几个钟)坐得像一块木板一动也不动呢?而不是采取弓着腰,又或干脆躺上床上看的方式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