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54
孩子在1岁半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开始模仿他人的动作。这并不是什么新论断,因为孩子会模仿*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共识。
在模仿*以前,孩子会首先弄懂他们要模仿的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出于这个原因,行得正,坐得直,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已经普遍被视为家长应该遵守的准则。一名家长或者老师,怎么会不被孩子当作重要的模仿对象?又怎么能不严于律己?既然被孩子当作了学习的榜样,那么家长就必须做到一些标准,例如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文明的举止;在孩子面前,母亲更是被要求必须保持完美的形象。
事实上,上面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至少大自然的规律并非如此。孩子的确会模仿他人,但是模仿的结果却并不取决于成年人是否表现完美。成年人的榜样只是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目标和动力,但并不能对最后模仿的结果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在模仿以前为模仿所做的准备。
一旦开始自己的模仿大业,孩子往往会远超其模仿对象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想当钢琴演奏家的孩子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弹响钢琴,他还会努力练习,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这种练习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而有创造意味的。但遗憾的是很多教育者却只想让孩子通过单纯的模仿来达到更高的水平。
给孩子讲榜样人物的故事是每个家长都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在人们潜意识里,只要孩子模仿了那些榜样人物,就也能达到那个高度,可事实上,对于没有在心理上做好充足准备的孩子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榜样仅能起到激励作用,而进行模仿的渴望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然,要想最终达到某一高度,还需要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行。
在进行模仿以前,进行充足的准备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可以说,孩子最开始的努力目标并不是马上着手模仿,而是让自己拥有一种进行模仿的能力。这种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大自然不仅让我们能够拥有模仿的能力,而且还让我们能够通过模仿改变自己,让自己向模仿目标迈进并最终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