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身在边关,一杯浊酒,想起家乡与父母,但大业未成,国家未安,身负重任,不知归期。
不只朝代频繁更迭的封建年代,如今的中国,又有多少远在中国边境线的将士,亦或者近在身边的服务我们归家的春运工作者,年关将至,却不知归期。
他们每年的冬天,会不会为自己倒上一杯酒,细品之,思念之。
壶和白酒杯
中国的国酒是白酒。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在唐代文献《国史补》中:“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
白酒在唐代,别名烧酒。
烧酒比之如今,算是低度酒的一种。但比之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烧酒要更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不知让辛弃疾醉倒写下豪壮之词的酒是什么酒,深夜独自吃酒竟梦回当年杀敌报国的战场。
能让他写下如此的悲壮军歌,大概是烧酒吧。
诗与烈酒的结合,对于战场的描写,让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跃然于词上。
坚毅威猛的战士与生而性烈的酒,是与刀光剑影结合起来的主旋律。
休闲之余,曾看到一篇“粉丝为韩国服役偶像军队应援”的文章。
某韩国男星服役于韩国“猛虎部队”,中国粉丝为其购买军用物品送温暖,并对韩*队寄于“崇高的敬意”。
想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想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想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想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我只觉得无言。
身为中国人,却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为军队应援,已经超出了一个公民的权利范围。
守卫*的将士,如若看到此消息,将会多么心寒?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谁都没有那个权力去为别的国家应援。
因为世界本没有绝对和平,出生在中国,才有了和平。
护你无忧一生的,是中*人。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 秋瑾《对酒》
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动荡,满清王朝*不堪,女侠秋瑾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闺阁的弱女子,她义无反顾卖掉身家,抛掉身后一切前往日本留学,探索救亡途径。
或许只有这酒,才配得上秋瑾的一片赤血爱国的丹心。
白酒性烈,作为中国国酒,来代表中国人刚烈的性格,当之无愧。
白酒性烈,用来表达万丈豪情,当之,也无愧。
伤春之酒:一曲新词酒一杯
国人向来崇尚“和”文化。
“和”是"大家"和平,"小家"和美。
朝代更迭,战火纷飞让人流离失所;封建君主,伴君伴虎让人流放贬谪。
古时候的人,“大家”不和平,“小家”也不和美。离别之闷郁结在胸,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这是陆游四十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兜兜转转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但此次任命官位之低,路途之远,让陆游难抒愤懑之情。
于是立春之日,酩酊大醉,借酒消愁,好一个“不是人间偏我老”,生生为职场的不得志平添一股岁月流逝,时光如梭的新愁。
陆游尚且“举杯消愁愁更愁”,何况每一位职场摸爬滚打,努力生活的人?
酒与诗的结合,更是将这种感情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心情愁闷,请饮一杯酒吧,冽酒下肚,但愿能洗去些心情的愁闷。
热心网友
中国古诗词中的酒文化
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古代文人那里,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能增添饮酒的高雅情调,酒和诗就像是一对姐妹花,彼此依托,相互映衬。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没有显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深远的潜在影响。
热心网友
百酒图
在环境上,遵循“春饮宜郊,夏饮宜庭,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原则。如张正见的《饮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集天地人和四素于一体,只为莫负杯中美酒。
魏晋文人不仅追求饮酒环境的优雅,也强调“合适”的对饮之人。沈约送别范公时,曾邀其共饮,并赋诗作别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难再持。”别说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与你共饮都难再持杯了,离别的感伤不言而喻。
在饮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须琴瑟和鸣,诗酒共饮。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简单而理想的生活。
唐诗中的酒文化
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唐朝国家*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映衬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热心网友
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酒文化的更迭比作品酒的过程,历朝历代都不一样!
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学的酒文化则为入杯时散发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观其态便可预知其味醇;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酒文化当是经过时间唤醒的“琼浆玉液”,散发百香,层层袭来;
唐朝诗歌中的酒文化该是入口之初,五味糅合,先品其甜;
宋词中的酒文化则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杂方知;而中国古典诗词的末端,
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酒文化,便是那无尽的绵绵余味,韵味幽长,美酒的醇厚与否,必须到这一刻才能明确。
时代格局的演变,促使酒文化的变化。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促成了不同的“酒域文化”。人们对酒的要求也更加严明,不同节令,所饮之酒也大为不同。
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献于长辈,以此表达对祖先和长者的拜贺;填仓节饮填仓酒,以表达对接下来这一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饮菖蒲酒,是春季养生的佳品;中秋饮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缓人心,而月明之夜饮桂花酒,似乎更是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追忆;重阳饮菊花酒,养生之余,更承载着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不同的酒,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美好愿望。同一杯酒,却倾注了文人不同的情感。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需要有何等的自信与豪放情怀才能达到同这位名传千古的风流才子一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