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此分录是计提本期所得税,“应交税费”属负债类科目,而“所得税费用”属损益类科目,期末要进行结转的,结转后的效果是减少了本年利润。

计提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实际花钱交的时候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无论要交什么税都要走一下应缴税费,方便以后查询

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的核算:

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核算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

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允许抵免的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正确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前提。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办法,企业应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等一次性和暂时性差异)通过纳税调整明细表集中体现。

应交所得税的科目设置:

1.“所得税”科目

企业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5701所得税”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5241),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该科目借方反映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贷方反映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所得税额。

2.“递延税款”科目

企业应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2341递延税款”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2301),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数额。

“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借方数额;其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贷方数额;期末贷方(或借方)余额,反映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

采用负债法时,“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还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数额。

3.“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企业应设置“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用来专门核算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方发生额表示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借方发生额表示企业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该科目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交而未交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多缴应退还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热心网友

为什么会出现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

计提企业所得税,一方计负债入资产负债表,一方计费用入损益表。借,所得税费用;货,应交税费

所得税费用会计分录为什么这么做的?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第一步是利润出来以后,计算出应该交多少。第二、是所得税相当于一种费用,月底要结转到本年利润里。第三、是交这笔税款时的事,(一般都是下月了)这样应交的都交了,银行存款也减少了。你写的步骤都是对的。

汇算清缴后,要补的所得税额,应该怎么做分录呀?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 所得税 的借贷方 都表示什么
应交税费--所得税:
借方:表示实际缴纳的所得税。
贷方:表示按月或按季度计提的所得税。
计提时:
借:所得税
贷: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交款时:
借:应缴税费-应缴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也就是说:应交税费- 所得税, 贷方是已计提未付款的所得税,也就是要缴纳的所得税。借方数就是已经支付未计提的所得税。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其中应交所得税为什么不叫账户呢?

所得税是损益类科目,应交税金--所得税是负债类科目。两者的关系就像管理费用和应付帐款的关系一样,向别人购入了一批管理用品也用了,*已给我们了,但钱还没给别人,所以在我们的帐上当月既要反应管理费用增加了,还要反应欠别人的钱。所得税的借方表示应属于本期的所提税费用,但钱还没付出去,所以同时要做一个应交税费-所得税这个负债科目。

热心网友

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只是纯碎的记账符号,表示会计要素的增加或减少的记账方向,“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借”表示资产的增加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贷”表示资产的减少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0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热心网友

1、计提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实际花钱交的时候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无论要交什么税都要走一下应缴税费,方便以后查询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