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7:1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9 21:42
60年代,我国药理学家张昌绍等首先发现,将微量吗啡注入家兔的第三脑垂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可消除疼痛反应。若先注射微量吗啡对抗剂烯丙吗啡,则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由此他们推测脑内存在着吗啡受体,即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装内的大分子蛋白质。 由于海洛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但这种欣快感又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为了持续不断地追求这种快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吸毒。 而且,由于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一旦停用*,就会在8-14小时后出现焦虑、恐慌、畏惧和再吸*的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犹如万蚁啮骨、万针刺心、万嘴吮血、万虫断筋、万刃裂肤,难以忍受,痛不欲生,于是便导致再吸*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导致精神与行为失控,个别的还会自残自杀。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吸毒者自然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有的吸毒者所以会说出"只要再让我吸一口,马上*毙也无所谓"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因为*所具有的耐受性,渐渐地,原先吸入的量已不能获得所谓"飘飘然的快感",自然就要加大剂量,从而从烫吸发展到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可以立即获得快感;于是也就出现了毒瘾发作时,为了尽快注射,什么阴沟水、洗脚水,只要能渗入白粉,全然不顾;什么坐在出租车上、飞机上,也照样注射。一个吸毒者曾坦言,毒瘾发作时,如果我身上只有500元钱,哪怕花400元的车费,用剩余的100元买白粉吸了然后再走回来也在所不惜。 近年来,外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酗酒、吸烟、吸毒所以会上瘾,是与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有关研究表明:多巴胺就像血清一样,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将神经元的信息从大脑中的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血清素与情绪的悲伤和低沉有关,而多马胺则与兴奋和欢快有密切联系。有时一个拥抱、一个接吻、一句赞扬的话甚至赢了一副扑克牌都会引起多巴胺的升高,那种强烈的兴奋情绪就像*的作用一样。研究人员甚至相信,多巴胺不仅是传递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而且是导致上瘾的"罪魁祸首"。 无疑,科学家们对形成上瘾的生物机制越是了解得清楚,对治愈"上瘾"的前景就越是光明。 *的成瘾性,不仅表现在吸毒者对*的生理依赖上,更表现在心理依赖上,医学上称之为"想瘾"或"心瘾"。 所谓"想瘾",是指吸毒者即使在消除了*的戒断反应后,仍无法忘怀*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和异常欣快感。他们对*心理上的*和渴求,往往超过生理上所承受的痛苦。于是,许多人在戒断*后,又复吸,而且复吸率达到95%以上,全世界都无例外。因此,长期禁毒才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所谓巴甫洛夫狗的动物实验:在数月以前,实验员K给一条狗注*吗啡,并直到成瘾。然后,实验员销声匿迹,再也不同狗接触。接着,其他人对狗进行了脱瘾戒毒治疗,并经科学仪器反复测试,证实狗的体内确实已没有*。而当实验员再次出现的时候,它两耳尖锐地竖起,全身痉挛,好像被一根电棍击中。 接着,它又开始反射性呕吐,一股食浆喷涌而出,继而,如软泥一般瘫倒在地。 这一实验表明,曾被注射吗啡上了瘾的狗,虽然戒了毒,但当它一看到实验员K,神经系统就立即追忆起注射吗啡上瘾后的感觉,从而出现强烈希望再次获得吗啡的反应。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最最根本的恰恰是吸食*一旦成瘾后的心理渴求是难以忍受、无法排除的。这也正是为什么说*的戒断,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更是一个艰巨的心理过程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经过戒毒治疗,从化验结果看,体内的毒素确已经清除干净了,但一遇到适宜的环境,如闻到*的气味,同旧日的毒友接触,看到吸毒的工具等等,就立即故态复萌、开始复吸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30 00:35
说了你也不懂的,钱再多也买不来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