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煎中草药?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又具有制备简便,吸收显效迅速等特点, 倍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眯. 但是,面对一包包的中药,常常使人们不知所措,为此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向您介绍一些煎中药的知识.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 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 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 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 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 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 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 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 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於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 煎药时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 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 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 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 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 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 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 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 发热,肠炎,腹泻的药, 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 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 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 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 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 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 其毒性只有原来

(2)后下药: 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 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 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 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 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 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 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於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於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 牛黄面等

参考资料:http://www.hnkydz.com

热心网友

煎药的正确程序
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黄煎久了,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就会被破坏,而降低了泻下的功效,而钩藤如果煎煮的时间超过二十分钟,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