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3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18:55
展开3全部
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化学式是O3,式量47.998,有鱼腥气味的淡蓝色气体。
臭氧有强氧化性,是比氧气更强的氧化剂,可在较低温度下发生氧化反应,如能将银氧化成过氧化银,将硫化铅氧化成硫酸铅、跟碘化钾反应生成碘。松节油、煤气等在臭氧中能自燃。有水存在时臭氧是一种强力漂白剂。
跟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在低温下也容易生成臭氧化物。用作强氧化剂,漂白剂、皮毛脱臭剂、空气净化剂,消毒杀菌剂,饮用水的消毒脱臭。在化工生产中可用臭氧代替许多催化氧化或高温氧化,简化生产工艺并提高生产率。
液态臭氧还可用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存在于大气中,靠近地球表面浓度为0.001~0.03ppm,是由大气中氧气吸收了太阳的波长小于185nm紫外线后生成的,此臭氧层可吸收太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短波(30nm以下)光线,防止这种短波光线射到地面,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危害
对人体危害
国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NAAQS)提出,人在一个小时内可接受臭氧的极限浓度是260μg/m3。
在320μg/m3臭氧环境中活动1h就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及肺功能下降。臭氧还能参与生物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氨基及其他蛋白质反应,使长时间直接接触高浓度臭氧的人出现疲乏、咳嗽、胸闷胸痛、皮肤起皱、恶心头痛、脉搏加速、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症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臭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0:13
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化学式是O3,式量47.998,有鱼腥气味的淡蓝色气体。
臭氧有强氧化性,是比氧气更强的氧化剂,可在较低温度下发生氧化反应,如能将银氧化成过氧化银,将硫化铅氧化成硫酸铅、跟碘化钾反应生成碘。松节油、煤气等在臭氧中能自燃。
有水存在时臭氧是一种强力漂白剂。跟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在低温下也容易生成臭氧化物。用作强氧化剂,漂白剂、皮毛脱臭剂、空气净化剂,消毒杀菌剂,饮用水的消毒脱臭。
臭氧的优点:
消毒无死角,杀菌效率高,除异味。消毒进行时臭氧发生装置产生一定量的臭氧,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扩散均匀,通透性好,克服了紫外线杀菌存在的消毒死角的问题,达到全方位、快速、高效的消毒杀菌目的。
另外,由于它的杀菌谱广,既可以杀灭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真菌和原虫孢体等多种微生物,还可以破坏肉毒杆菌和毒素及立克次氏体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除霉、腥、臭等异味的功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臭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1:48
超氧(臭氧)是氧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超氧(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35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超氧(臭氧)层中。超氧(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射线(如紫外线),起着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作用。近年来,大气中超氧(臭氧)层逐渐被破坏,甚至出现空洞,这使得人们对于超氧(臭氧)关注越来越密切。
其实超氧(臭氧)很早就被人发现了,但是人们并没有注意。雷雨过后人们会呼吸到一种特殊的味道,实际就是空气中的超氧(臭氧)浓度提高。超氧(臭氧)浓度之所以提高,是因为闪电(高压放电)电离空气中的氧气形成超氧(臭氧)。
1785年,荷兰化学家马丁努斯·马伦在近代化学实验中最早制得了超氧(臭氧)。他在密闭的玻璃管中汞面上的氧气通电后,发觉有一股非常强烈的臭味,好像是“电气”的味道。他不知道这股臭味是什么,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1840年,德国化学家舍恩拜因在实验室进行电解稀硫酸时,也突然嗅到这种“电气”的味道,这种气味却让他有种此曾相识的感觉。他回忆起起,自己童年的时候曾经嗅到过这种气味。
超氧(臭氧)是地球的保护膜
那时候,舍恩拜因还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有一次, 他在离家挺远的野地里与同伴玩耍,突然天气骤变, 雷雨交加,暴雨如瓢泼般倾泻下来。惊恐的孩子们赶紧跑到附近的一个草棚去躲雨。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在空中舞动。突然,“轰”的一声巨响, 远处一座高大的教堂被雷电击倒了。孩子们看到这样的情形,非常惊奇,冲出草棚,想去看看教堂被击中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赶到教堂附近时,他们发现教堂里烟雾弥漫,到处是瓦砾和砖块,空气中还有一股刺鼻的臭味。附近赶到的大人甚至惊恐的说,魔鬼来了。但是,舍恩拜因却不相信,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他早就注意到每次雷鸣电闪之后, 都能闻到这种味儿,所以这种臭味不足为惧。舍恩拜因还给它取了个名字, 叫“霹雳的气味”。只是, 今天教堂里的气味, 比平时闻到的要浓烈得多。
时间过了很久,童年的深刻记忆却让舍恩拜因时刻记得那种奇怪的味道。当他在实验室又嗅到这种味道时,不管是童年时的好奇心还是一个化学家的敏感,舍恩拜都决定要搞清楚这种气味的来由。
舍恩拜因开始了研究,在经过反复实验后,果然收集到了一种新气体。他把这种带有臭味的物质用希腊文命名为OZEIN,意思是发臭味的物质,从而最先提出了超氧(臭氧)的概念。后来许多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在实验室内以及通过光谱观测都证实了超氧(臭氧)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
超氧(臭氧)与我们熟知的氧气都是一种单体,但却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存在形式。超氧(臭氧)的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于,而氧气分子中只含有2个氧原子。超氧(臭氧)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化学性质很活跃。超氧(臭氧)不仅可以组成超氧(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还可以被用作消毒剂,杀菌消毒。不过,过高的超氧(臭氧)浓度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微量的超氧(臭氧)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1 23:39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是一种具有微腥臭、刺激性、浅蓝色的气体,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千米的平流层内,科学家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好比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万物。
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它是氧元素的一种形式,它的每个分子均含3个原子,正常的氧分子则含2个原子。臭氧在平流层通过一个称之为光解过程的太阳辐射对氧分子的作用而形成。氧分子*形成氧原子,随后氧原子与氧分子结合产生臭氧。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含量约50毫克/千克。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O2经紫外光照射而得。在大气层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辐射而分解为氧原子,而氧原子与另一氧分子结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会与氧原子、氯或其他游离性物质反应而分解消失。由于这种反复不断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维持在一定的均衡状态,而大气中约有90%的臭氧存在于离地面15~50千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平流层。在平流层的较低层,即离地面20~30千米处,为臭氧浓度最高之区域,是为臭氧层,臭氧层具有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之功能。
臭氧的自然破坏是通过由氧、氮、氯、溴和氢参与的一系列催化过程造成的。
因臭氧反应活性强,是强氧化剂,对植物、动物及很多结构材料如塑胶、橡胶有害。它还会伤害肺组织,严重会导致肺出血而死亡,因此,当空气中臭氧含量过高时,一般建议老人和幼儿不宜于户外作剧烈运动,以免吸入过量臭氧。低层空气中臭氧有时被称为“有害的”臭氧,主要源于汽车排气中二氧化氮的光化学分解。由于工业和汽车废气的影响,尤其在大城市周围农林地区,在地表臭氧会形成和聚集。地表臭氧对人体,尤其是对眼睛、呼吸道等有侵蚀和损害作用。地表臭氧也对农作物或森林有害。与“有害的”臭氧相反,“有益的”臭氧存在于地球大气层的中气层(平流层上部),又称光化层,覆盖着地球表面,阻隔大部分破坏生物组织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稀薄的臭氧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因此,在大雷雨后,空气总是特别清新。
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它主要是刺激和损害深部呼吸道,并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对眼睛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当大气中臭氧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可刺激鼻和喉头黏膜;臭氧浓度在0.1~0.2毫克/立方米时,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同时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臭氧浓度在2毫克/立方米以上可引起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肺气肿和肺水肿。此外,臭氧还能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还可引起潜在性的全身影响,如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臭氧超过一定浓度,除对人体有一定毒害外,对某些植物生长也有一定危害。臭氧还可以使橡胶制品变脆和产生裂纹。
大自然很容易产生臭氧,在打雷闪电时会产生几十万伏的高压电,电离空气及有机物形成臭氧。臭氧能于短时间内将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消灭,并能中和、分解毒气,去除恶臭。因此,臭氧可用于净化空气、饮用水,杀菌,处理工业废物和作为漂白剂。
自从1970年初以来,作为大气中的微量气体,臭氧从只为少数科学家关注变成一个全球性突出问题。由于这些科学家展示了大气臭氧的正常浓度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冲击,才导致了这一变化。臭氧的减少是根据WMO的全球臭氧观测系统自1950年中期以来150多个观测站及最近15年中为数不多的专业卫星收集的资料发现的。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外场测量和理论研究,已确认了许多人造的化合物与这些臭氧减少的关系。根据这方面的资料,各国响应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号召签署了第一个保护臭氧层公约。
我们呼吸的空气99%是氮(78%)和氧(21%)。数百万年来这样的比例始终保持来变。一些稀有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和惰性气体(如氩、氦、氖),在空气中的体积比例不足1%。平均而言,每1000万个空气分子中只有3个臭氧分子。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移至地球表层,其厚度大约仅为3毫米。
不同地点的大气柱中臭氧总量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取决于大尺度大气动力学。
虽然臭氧分子十分的稀有,但它在我们地球生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吸收有害的太阳紫外辐射(波长比320纳米左右还短),保护我们及所有其他动物和植物免受伤害。臭氧基本上也决定了平流层(10~15千米)的热结构,在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一方面太阳能量生产出新的臭氧,另一方面这些气体分子不断地被一些含氧、氮、氢和氯或溴的天然化合物所破坏。这些化学物质早在人类开始污染大气之前即已在平流层中存在。臭氧氮化合物来自土壤和海洋,氢主要来自大气中水汽,氯和溴则以甲基氯化物和甲基溴化物的形成来自海洋。目前,人类已开始扰乱臭氧脆弱的生成和破坏之间的平衡。通过向大气排放额外的含氯和含溴的化学物质(如氯氟化碳),人们增强了对臭氧的破坏,导致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臭氧减少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增多,获得的热量多,地面白天的温度就会上升,同时地面向外辐射能量的也多,也就是说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也同时增加,这样在夜晚时大气通过逆辐射返回给地面的热量也增多了,温室效应也就加剧了。
在大气的低层(地表至10~12千米),称之为对流层,则正在发生相反的过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主要由于燃烧过程,对流层的局地臭氧浓度在过去100年中已增加1倍以上。对流层臭氧的这一增加不能补偿平流层臭氧的耗减,但这变化会影响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臭氧问题已在联合国50周年纪念中提出,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成功的环境例子。要掌握臭氧的变化及保护臭氧所需的措施,均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业部门的合作;需要在WMO和UNEP的协调下,各国在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同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