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4:16
7月21日*消息,经党*批准、*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节”。
“中国人民*节”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人民*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仅*机关人民*队伍就有1.4万余名民警英勇牺牲,10余万名民警负伤,3700余名民警被评为烈士。
*节、教师节,春节、中秋节……中国现在有多少节日?这些节日类型是怎样的?如果冷不丁地问一个人,估计他能说一些节日名称,但要把节日一个不漏地说全,估计有一定难度。
节日,是人类将时间“文明化”。在整个生物界,只有人,将时间赋予了“文明化”。观察不同节日,能从里边看到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文明的印痕”。
我国节日类型
关于节日,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定义道: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线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这个定义比较宽泛,意味着节日涵义伸展性很强。
目前我国的节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职业性节日。这类节日主要是国家出面设立的,照顾到某些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国家新设立的*节,还有教师节、记者节、医师节等。这些设节职业的共同特点是,属于社会公共岗位,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辛苦度较高。
在职业性节日当中,有一个比较特殊,那就是*节。*节又叫国际*节,定在每年的5月12日,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的。
国际性节日:我国的国际性节日主要有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上面提到的*节,则既属于职业性节日,又属于国际性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大节,也包括腊八节、重阳节、二月二(春耕节)、小年、七夕节、中元节等“小节”——农耕时代这些“节”倒未必“小”,但现在人们的重视度明显不足。
国家性和*性节日。我国的国家性和*性节日主要包括: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作为与新中国缔造密切有关的三个节日,这在我国*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承载了反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反映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此外,还有一些以“XX日”为标志的活动日,介于“节”和“非节”之间。比如国际禁毒日、世界地球曰、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粮食日、世界水日等等,有时像节,又不像节,很难界定其性质。
以国内不同民族而论,我国节日的多样性更不胜枚举。我国56个主要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节日。比如,蒙古族有旧历新年、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男人节、陇端节等。所以,真要数清我国的节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我国重视节日文化的保护,早在2006年5月,*就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六个传统节日位列其中,*还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这六个节日,在我国节日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国节日主要特征
我国节日类型丰富多样,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特征。
一是传统节日体现出强烈的农耕时令特征。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乌丙安的定义,以岁时来划分,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也是一种节日,当然“节气”二字,除了“节点、节日”之意,还有气候、物候变化的意思,但毫无疑问,二十四个节气本身有“节庆”的特点,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二十四个节气不但是指导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指针”,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的。
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是《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的作者,他表示:“二十四个节气具有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在民众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如变身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产生了诸多有特色的饮食习俗等,与民众的娱乐、饮食、仪式活动、身体养生等紧密相关,深深融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实用性与节点性、事件化与生活化,可以说是理解二十四节气特点的关键。”
二是传统节日在保留“家国”内涵的同时,体现出时代变化特点。
我国传统节日,一般有深厚的家国特征。比如,春节和中秋节以亲情团圆为主题,重阳节是敬老,七夕节是夫妻团圆,清明节是祭奠先人,元宵节是男女恋爱,这些节日其实都围绕“家”展开,端午节则以爱国为主题。
春节一些具体的习俗,就体现出家庭团圆的诉求。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刘铁梁就发现:在山东沂蒙山地区,崇祀灶神的传统还有所保留,在腊月二十四晚上,人们会将旧的灶君老爷画揭下来烧掉,并于大年三十贴上新的一幅。在费县的雀家门村,李继花老人则对辞灶的解释是:辞灶那天应该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如果家里有人在外未归,一般就不能辞灶,否则将会把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女越辞越远。
但传统节日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也体现出新变化,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大量增加,春节期间就形成了千军万马回家赶路的壮观景象,这特别能够体现出城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年味儿”,急于归家的深刻感受,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再如在高科技和信息产业深入影响日常生活的今天,人们不得不接受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技术,拜年从电话到短信再到微信;许多节日传统技艺都只能被少数人表演,进入自生自灭的境地,人们只能在逛春节庙会的时候,看到那些传统技艺的表演并产生一种怀旧思绪。
从整体来说,我国节日发展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特征。比如,职业性节日,是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分工之后的产物,有的职业在农业社会并不存在;国家和*性节日,也是现代*的产物。节日发展也呈现中西文化交流特征,像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都是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文化遗存”。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也出现洋人过春节、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的现象,这都是说明世界在开放中的文化交融现象。
传统节日关乎精神安顿
在节日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像职业性节日、国际性节日等,因为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存在节日内容和形式“萎缩”的担忧,传统节日如何延续却面临生活现代化的挑战。
我国农耕经济为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节日的价值凋零,毕竟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在物质生活之外,有强烈的精神情感需求。从生命个体来说,传统节日关乎我们的精神安顿,关乎人际情感的体会和重温;从大的方面说,我国传统节日因为有突出的家国情怀,承载了中华民族神圣的信仰情怀,代表了中国人精神家园中最温馨的部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密相连。
传承传统节日,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核心:一个信仰性,一个是仪式性,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信仰和仪式是相辅相成的,信仰源自于心,但外现于形式,所以“仪式感”对于节日传承,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把这仪式破坏了,信仰可能也就破坏了。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秦永洲是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中国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等著作,是研究风俗的“大咖”,他就发感慨,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里边,为何唯独清明受到如此重视?秦永洲认为,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便于安排农事活动,但由于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节日,没有特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才不像清明这样重要。以秦永洲的眼光看来,正是因为清明节有戴柳、踏青郊游、扫墓、荡秋千、蹴鞠和马球、放风筝、斗鸡等风俗仪式,才让清明显得重要。
记者小时候,仍然记得清明节折柳插柳、煮吃彩蛋等习俗,但现在人们一般只记得扫墓了。当然,仪式感减少的不只是清明,像元宵节,小时候会做面灯放到粮囤里,做萝卜灯放到水里,还会用小麦面做成蛇、蛙等各种动物。
传统仪式性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确实与工业化、城市化高歌猛进有关。从80年代初至今,城乡差异的深刻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的没落是同步发生、同时进行的。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由此前的相对恒态走向剧变的一个时刻。
由于城乡在居住环境、生产环境、道路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一些乡村节日习俗不能带到城市里,这就导致节日传统仪式、活动逐渐减少。比如,春节放鞭炮习俗,农村环境比较空旷,都有自己的庭院,燃放鞭炮发生意外的情况较少,而城市楼房密集,人口密度大,燃放鞭炮危害多,除了易造*员伤亡,污染也有不易散发的特点,这就使很多城市实行禁放烟花爆竹的*。总起来讲,由于城乡空间环境的差异,城市居民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低,企业员工更喜欢参加一些娱乐性、参与性较强的活动。
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传承节日习俗,一方面应该根据城市环境变化,有选择地继承节日习俗;一方面,可以深化假日制度改革,让城市居民能够有时间传承节日文化。此外,传统节日一般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应该鼓励节日习俗传承地有更大的自主权,安排实施节日习俗活动。比如,我省沂源县是“牛郎织女传说之乡”,该县燕崖镇牛郎官庄附近是国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文化遗存,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在“七夕节”的文化传承中承担更多角色,给与相应的文化发展权益。
中华传统节日里边,既有亲情,又有信仰,是我们精神文化的根。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传统节日,应该有“鱼离不开水”的情怀。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34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7:09
我国一共有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暑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9:00
我国一共有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11:08
我国一共一年一共有24个节气,以下是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