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真实的太监和宫女,你看跟电视剧里一样吗?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可以很明确的说,真实的宫女、太监跟影视剧中的几乎完全不一样,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在很多影视剧中,很多宫女都是饱读诗书,可以跟自己的主子或者皇帝谈论诗词歌赋,甚至有的宫女非常的秀气灵人,动不动就能得到皇亲国戚们的垂青。

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宫女们大多出身贫贱,她们入宫完全是为了活命,要知道,她们的父母都养不活她们了,又怎么可能读书识字?而且刚入宫的宫女一定会从基层做起,什么是基层呢?就是各种干体力活的地方,比如洗衣服、做针线活等等。皇宫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这些人去完成,试问,她们又怎么可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读书识字呢?

而且,据晚清某些宫女们出宫后回忆道,当时她们是禁止读书识字的,每天等着她们的永远都是做不完的活,生活也就是这么一天天熬下来。

但庆幸的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允许宫女们到了一定年龄就能出宫,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女人永远被束缚在皇宫这座围墙中,永远不能体会外真正的民间生活,更不用说体会嫁人的滋味了。

也许有的人说,或许哪一天很幸运的得到皇帝的宠幸,一夜之间飞上枝头变凤凰。当然了,这种事情也不是不会发生,但很少很少,自明朝起,真正出身民间的皇后、贵妃也只有寥寥几人,一只手都能数完,如此低概率实在不应该拿出来作为典型案例去分析,因为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自古以来,我们老祖宗就将就一个“门当户对”,皇室也不例外,不管是汉人王朝还是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上层阶级的贵妇人几乎都来自他们那一阶级,很少有冲破阶级界限的。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的宫女大多也只是将“宫女”作为一种职业,根本毫无幸福感可言,至于太监,也大体如此。

“太监”这一名称始于明朝,而且这一叫法并不准确,“太监”与“宦官”是不同的,这里表过不提。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监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太监的生活也很枯燥,与宫女类似,每天做的的也是数不清的体力活,只有很少数的人会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主子的青睐而一步登天,但是,想要一步登天,必须有一门过人的本事,不管是什么本事,只要对上某个主子胃口了便可以,比如处理政务、梳头、聊天等等,都可以。

而且,相比于宫女,太监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太监可以读书识字,自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宫中便开设了专门教太监读书识字的教育机构,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太监开始有了文化,而有了文化便有了智慧,有了经验,有了可以帮主子处理重大事务的基础,渐渐地,太监便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不管怎么说,太监和宫女还是宫中非常低下的一类人,远没有影视剧中活得那么如鱼得水。

热心网友

14岁的紫禁城内殿外随侍太监王振勃。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常常看到太监和宫女,虽然不一定是主角,但他们的存在总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历史上,他们的真实形象怎么样呢?今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来看看清末民初紫禁城里的太监和宫女。


派头十足的紫禁城太监。按照清朝皇宫制度,太监制度等级森严,最高四品、最低八品,大量基层太监没有品级。其中,总管、首领、御前等地位尊崇,拥有特殊待遇,他们在主子面前是奴才,但在低阶太监面前,又变得颐指气使。


24岁的长春宫小太监姜进寿。清宫太监大多来自河北(直隶)省,因家境穷困、没有出路,迫不得已走上这条不归路。其实太监的工资并不高,最高级别的四品太监每月工资8两白银,最低级别的小太监每月只有2两。不过,这种待遇比务农还是好一些,尤其是混成太监群体里的“大哥”,就可以有很多额外收入。

三位太监合影,左起依次为高顺、王三元、张喜。清宫太监一般维持在2000-3000人左右,清朝灭亡后,经过精简,只剩下900人。溥仪成年后,发觉太监涉嫌大量偷盗宝物,于是在1923年7月,将紫禁城内的太监尽行遣散。


养心殿总管太监张谦和。张谦和来自河北沧县,品级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四品。他负责照顾溥仪的生活起居,可以说看着小皇帝在紫禁城一天天长大。他不仅服侍溥仪吃穿,还陪溥仪玩游戏,也是溥仪最早的启蒙老师。


太监戏班合影。传太监唱戏是清朝帝后宫廷生活的重要内容。皇宫内有专门管理戏曲演出的机构——南府和升平署。这些演员从刚刚入宫的小太监中选拔,经过多年的练习之后(几乎天天挨打),才能登台演出。

热心网友

差距简直太大了,电视剧里的太监宫女不管是从穿着还是长相都和照片中的差距甚大,电视剧中的太监宫女服装都过于奢华。

热心网友

完全不一样,电视剧中的太监机灵,宫女漂亮,但是实际情况与剧中的呈现反差巨大。

热心网友

跟电视剧里的不一样,电视剧中的都长得比较好看,真实的长得很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