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2篇读书笔记啊啊啊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2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3:03

静谧的“微雕”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灵魂深处有一个梦,梦里,我乘坐着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力马车,驱行在英格兰静谧的乡间路上。大道两旁尽是茂密的灌木丛,参差的小径在树木的缝隙间曲折延伸。信步而行,会看见草地里零星开放着报春和野山茶,高大挺拔的橡树、淙淙流淌的小河。翠绿的草丛深深浅浅地渲染着层次各异的坡度。席地而坐,绽放在脚边的薰衣草上,正地懒洋洋地停着一只小甲虫,似途中小憩。索性站起,拍拍尘土,我扶扶宽大的遮阳帽走向远处的红色别墅,恰好赶上了朋友家惬意的午茶时间……
这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意境,却不是它的全部。奥斯汀的雅致是需要反复咀嚼的。这并不是一本一看就能逗得你哈哈大笑的书,你最多只能会心的微笑。

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这故事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整部作品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个英雄救美的情节,但就是这简单、精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于是整部作品也始终在一种安静的气氛中进行着。她的小说像是一个微缩版的英国乡村社会,在狭小的,只有三、四户人家的环境里,展现出乡村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跳舞、喝茶、会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引出了这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乡绅贝内特家里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大女儿简美丽温柔,善良得体。二女儿伊丽莎白聪*黠,爱恨分明。三女儿是个内向而又古板的家伙。此外,还有玛丽、基蒂两个活泼热情,却年少无知,不太自爱自尊的小妹妹。
姐妹们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新搬到镇上的两个年轻富家小伙子的到来打破。诚恳富有的宾利和好友达西优渥的条件让贝内特太太大为兴奋,她开始自作主张张罗起了女儿们结识两位小伙子的一切事宜。美丽的大女儿简赢得了宾利的心,而在短暂的交往中,达西也深深地爱上了倔强聪慧的伊丽莎白。
然而出身富贵的达西常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不已。因此,即使当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依然遭到了拒绝。傲慢与偏见的爱情,在英国的小镇中悄悄展开……

众所周知,人物是一部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性格是否鲜明,关系到小说的成败。奥斯汀当之无愧是一个极为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性格鲜明,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好像可以从书本中走出来。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夏洛特和柯林斯以及莉迪亚和威克姆,每个人物都个性分明。伊丽莎白重视爱情,夏洛特虽然聪明却因家中没有财产而迟迟没有结婚,莉迪亚是个轻狂的女子,冲动之下和威克姆私奔。达西先生是抑郁的傲慢,让人感觉到难以接触,大家都害怕他,但是,大家都极想去理解他,造就了男主角给人的独特感觉——傲慢;而女主角的伊丽莎白,作者竟从她对达西的感觉入手,从而去刻意地让读者领受女主角的偏见。文中还刻画了一些小人物,如有着滔滔不绝的废话、以巴结权贵作为特长的柯林斯牧师,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贝内特太太……这些人物正是当时社会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的典型代表。
谈到《傲慢与偏见》,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奥斯汀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比如在写贝内特太太时,作者就这样写到:“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又在贝内特太太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写到:“我的好老爷,你怎么舍得这样糟蹋自己的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你半点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多么活灵活现的语言!绝妙的嘲讽与诙谐,立刻使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变得清晰而立体。再如另一个片段的描写:咖苔琳夫人的马车路过门口,柯林斯牧师全家手忙脚乱出去迎接,伊丽莎白却说:“就是这么回事吗?我还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呢。”直率的挖苦,戳穿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来的唬人架势,也使伊丽莎白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蔑视权贵的印象,越发觉得她的可爱。奥斯汀还善于通过最普通的语言让人物自己暴露自己。例如小说开头时,班纳特太太曾说郎格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而到故事的结尾,当其大女儿与宾利的婚事已成定局时,她又说“我觉得郎格太太这个人真是太好了。”这两段截然相反的话,让读者不禁哑然失笑的同时,又多么生动地表现出班纳特太太的反复无常、自我中心。
此外, 奥斯汀精湛的议论既言简意赅又不失诙谐,、犹如一个知识渊博、滴水不漏的学者给我们指导思想。当伊丽莎白爱上达西以后,他们的见面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伊丽莎白自己忙的不亦乐乎,想博得达西亲友的欢心,而奥斯汀说“她在这方面恰好是最不用担心的,最有成功的把握,因为那些她试图取悦的人都早已喜欢上了她了。宾利乐意博得她的欢心,乔治亚娜渴望得到她的欢心,达西决心要赢得她的欢心。”多么有趣的评论,奥斯汀将这一刻场景布置的融洽和谐,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大家互相取悦,乐意表达自己的友好,并将这份友好放置在一种巧妙的幽默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傲慢与偏见》通篇都充满了这种曲折含蓄而又滑稽迷离的色彩。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将它们安排的丝丝如扣,严谨细腻,将故事渲染得色彩斑斓。在一种善意的揶揄情调之下,让年轻人美好理想的本色逐渐显露出来,披沙拣金,在误解之中撞击出情感的火花,两个本来就应该相爱的人终于走出傲慢和偏见,爱情如璞玉般脱颖而出
作者用雅致的语言,微讽的态度,对整个十九世纪的英国小镇的世态风情进行浓缩,凝练出这一部浸透着智慧甘泉的著作。理性是衡量奥斯丁小说的一把标尺,文本的字里行间倾注了女作家对生活尤其对婚姻的深刻理解,也无怪乎批评家大卫•戴克思评价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当然,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奥斯汀自己也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无怪乎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

《傲慢与偏见》是我珍爱的一部小说,它不伟大但精工,不广阔但深刻。如午后红茶,在淡雅醇香中,带我沉入维多利亚时代的静谧华梦,让我在夕阳洒金的旷野上,感受十九世纪的爱与美好。

参考资料:说实话,我是左拼右凑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3:03

给你个水浒的

《水浒传》一*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3:04

只要你看完一本书,写下你的感受就好了!加油哦,你一定行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