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1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04
一、七绝诗
《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二、五律诗
《泛月》、《紫光阁阅武举射》、《淑清院》、《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等。
三、七律诗
《阅马》、《阅古楼》、《姜女祠》、《响屧廊》、《赐沈德潜》、《卢沟晓月》、《题吴梅村集》、《中元观河灯》、《经*穆祠》、《夏日题瀛台》、《读《贞观政要》。
《赐大学士张廷玉》、《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等。
四、其他体裁
《高其佩指头画虎》、《题四面云山亭子》、《检近稿偶志》、《杜诗》、《仇英碧梧翠竹图》、《题宁远祖氏石坊》、《御午门受俘馘》、《山店》、《科尔沁》、《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观采茶作歌》、《喜鹊》、《拟古意》、《昭庆寺》、《桃花寺行宫即目》、《荷露烹茶》、《读项羽纪》、《菜花》、《玉澜堂》、《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等。
扩展资料: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在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与此前的推论基本吻合。
要知道,历经2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据说这位文艺青年十多岁就开始写诗了,用诗歌来记录生活,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天也得写2首。
在这些诗里面,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有所涉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04
在晚清的各个皇帝里,乾隆爷绝对算是兴趣爱好极为广泛的一个了,他不仅钟情于收藏各种字画,而且总喜欢为自己刻制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图章,更为致命的是,他还有着极强的参与热情,喜欢亲自动手设计各种小玩意儿。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乾隆时期的瓶瓶罐罐之类的,那都带有乾隆爷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风格也被称为“乾隆爷的土味审美”。土就土吧,其实作为一个满族人,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审美情趣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乾隆要命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土”,为了显示自己出众的才情,他更是时不时就赋诗一首。

要说到乾隆的诗,那就更是水平不高了,如果您看过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知道香菱在作出佳作之前是什么水平,那您也就大致能够想象到乾隆本人的作诗水平了。但是乾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作诗在哪个水平,因为身为皇帝的他,基本上是听不到实话的,周围都是给他拍彩虹屁的人,那些有水平的文官大臣一看到他的作品也是连连赞叹,久而久之,他就渐渐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于是乾隆开始膨胀,于是乾隆开始和自己手下的文官互对诗句。而乾隆最知名的一首诗,就是他和自己的臣子合作完成的。这首诗有点奇怪,虽然前3句很幼稚,但最后1句十分到位。没错,前三句都是乾隆写的,而后一句是他的臣子对上的。这位臣子就是有名的纪晓岚,而这首诗就是乾隆与他合作的《飞雪》。

乾隆所作的前三句,都是一直在数雪花的,说这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我看看,大概有四五六七八片吧。这水平很明显就是小学生作文,在记流水账。当然乾隆本人的诗作水平虽然低,却也不至于低成这样,之所以把前三句写的这么垃圾,应该也是为了给纪晓岚一个挑战吧。但是纪晓岚所接的下句却很是到位,他说这一片片的雪花白白的,一飞到密密的芦花丛中就看不到了。这么一接,乾隆之前小学生水平的诗句一下子就显得极具风格,别有一番韵味了。
这其实也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类型,专业点来说叫“抑扬诗”,就是先写一段粗俗的文字,再用高雅的句子瞬间提升整首诗的艺术情调。而给乾隆这首诗提高情调的人,正好是学富五车的纪晓岚,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纪晓岚的脑子里可装着不少新奇玩意儿,要不然,爱好广泛又喜欢求新求奇的乾隆也不会让他侍奉左右了。

总之纪晓岚的一笔算是拯救了乾隆爷的一首诗,看来真文人的文笔的确有画龙点睛的神奇功效,不过乾隆爷的才华咱们也是不能否认的,所谓术业有专攻,论写诗他可能就差了点,但是提到用人识人统治天下的本事,恐怕乾隆爷也是难有敌手的。所以哪怕是审美情趣不高,哪怕是作诗的水平有限,我们也不能否认乾隆皇帝这个人,他毕竟还是开创过盛世的伟大帝王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05
《读《贞观政要》》
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
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
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创作来源于生活,要撑起这四万多首诗,乾隆可谓绞尽脑汁,读书要写诗,游玩要写诗,还时不时的要赠送给大臣。这首诗就是乾隆的读后感。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他留下的《贞观政要》被历代帝王视为职场必读书籍,立志做千古名君的乾隆自然要读,读了之后还要写感想,消化吸收。
关于这首诗,我就不多解释了,无非是赞扬唐太宗如何勤政爱民,如何纳谏如流,自己对他又是如何的景仰,写得极为认真,但看完之后你还能记住啥?
这就是乾隆的创作套路,四平八稳,平铺直叙,先叙述后议论,再加点感慨。让乾隆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创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依然有很多人沿着这条路子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