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论文,高分悬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8:08

  摘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新标准,是示范校建设单位必须完成的最新任务。本文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并且根据作者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建议。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 示范校建设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中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是示范校建设的核心,这是贯彻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决策,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和评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 ”,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这类人才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在必要时能顺利转岗或再就业,甚至赢得更新更好的职位,实现在职场上的进退自如。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示范校建设就是应着重解决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产性实训将“半成品” 培训成为成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其培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不能片面追求对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终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更要注意人的一生学习的规律性,不能急功近利。

  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工作

  (一)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实验实训设备的选购、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以及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都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是示范校建设的龙头,也是成功与否,是否具有示范作用的关键。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依照一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第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界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第二,根据就业岗位,借助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力量,界定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素质、关键问题处理能力、基本专业技能等。第三,针对以上技能要求,借助相关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将技能分解为形成技能构成要素,也就是说,针对一个技能,通过怎样的知识点才能形成,这些技能的构成要素要充分考虑,尽量做到科学详尽。这一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也是最难完成、最易忽略许多因素的环节,必须坚持科学、认真、不厌其烦的原则。第四,将以上的知识点归纳,形成课程,并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首先选择专业课和实训课,根据专业课程对知识的需求选择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第五,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编写教学进程表(教学计划表)。从而形成最终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完成这些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确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 培养等各方面的灵活运用。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在兼顾教学计划钢性的同时尽量使教学过程柔性化,这里的钢性部分应该着重解决学生必须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解决学生在人生强记忆力阶段的知识供给问题,以便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解决知识的必须河沟用;柔性部分解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培养所需时间不同的问题,以便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不同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构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价和修正教学标准。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加企业和社会力量,尽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培养的突破口,也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校内实训中心要强化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要有与产业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方面,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生产性实习要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大部分比例。

  (三)根据职业技能的要求设计实训课程

  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人才标准和培养规格来设置实训课程,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工作的内容来设计实训的流程,根据企业文化和操作规范,将学生操作职业素养融入到实训过程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技能训练可以整合为四大模块:基础训练模块,以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岗位实习模块,根据职业岗位面向,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模块,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四大模块的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够用、实践突出、技能过硬、企业欢迎的人才。

  同时,应该十分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每个技能训练模块中,例如,电器之间的连线怎样最经济,各种工具使用后如何放置,本道工序如何给下道工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严格按照图纸、规范施工等。

  三、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升来自多个方面,为期三年的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无不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但是作为主要手段,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本专业岗位的界定重点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职场应变素质的培养。面对发展加速的社会,它应作为人才的必备素质来对待。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 (1)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尤其是本区域门户网站的职场信息。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科技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同时还要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后工业时代企业、机构有小型化、松散化的趋势,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照章办事。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都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变化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专业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一素质在社会发展中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实施力度。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要使学生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其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经常性的实践中开发其潜能。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第三,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总感到这个社会和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对一些社会人文知识不懂,甚至是不了解,感到难以适应社会对各种问题的价值观,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感到束手无策,形成我们所说的 “书呆子”。这种素质的缺失也会造成就业困难,并极大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尽早尽多地将社会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才应如下做法: (1)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内掌握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这些课程采用学生自主选修方式,因此,必须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分类,例如可以分为文体知识、社交知识、社交手段知识等,可以开设商务谈判、营销知识、客户接触、管理科学、音乐绘画欣赏、交谊舞、形体训练、棋牌、茶道、书法等各种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课程。(2)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学生接触社会最简单、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在两课教学中设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到社会上调查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调查报告。(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研讨会,这种会议的目的之一是锻炼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发言的能力,锻炼处理以外事件的应变能力。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对满足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适合我国情况的成功模式尚不成熟,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