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27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9:09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耐药发生机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例如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pbps改变的结果,高度耐药性系由于原有的pbp2与pbp3之间产生一种新的pbp2'(即pbp2a),低、中度耐药系由于pbps的产量增多或与甲氧西林等的亲和力下降所致;

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的第一道屏障。
近年研究已证实抗生素透入外膜有非特异性通道与特异性通道两种。大肠杆菌k-12外膜有亲水性的非特异性孔道蛋白(porin)为三聚体结构,有二个孔道蛋白,即ompf与ompc,其合成由ompb3基因*。ompf的直径为1nm,许多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经过此通道扩散入菌体内。鼠伤寒杆菌ompf与ompc缺陷突变株对头孢噻啶的通透性要比野生株小10倍,因而耐药。仅含微量ompf与ompc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的透入也较野生株成倍降低,其mic明显增高,也出现耐药。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已证明是由于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oprf缺陷而引起的。革兰阴性外膜的特异性通道,在绿脓杆菌耐亚胺培南的突变株已证明系由于外膜缺失一种分子量为45~46kd蛋白oprd。如将此oprd重组于缺陷oprd的突变株外膜蛋白脂质体中,又可使亚胺培南透过性增加5倍以上,其mic也相应地降低,于是细菌的耐药性消除。

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9: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菌体失去屏障而死亡。此类药物对繁殖期的敏感细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但对细菌已合成的细胞壁供弧垛旧艹搅讹些番氓无影响,故此类药物的多数品种为繁殖期杀菌剂。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所以此类药物对人和哺乳动物等的毒性极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9: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供弧垛旧艹搅讹些番氓损,菌体膨胀裂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9:11

简单的说就是破坏细菌细胞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