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上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是怎样建立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4:36

1900
年,波兰化学家阿培格(R.
Abegg,
1869-1910)强调物质相互化合的作用力为电的库仑力,
他指出:
“原子的原子价概念和借助于它而得的化学式是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基础,但对于无机化合物却
远非是充分的。对于各种无机化合物,原子或原子团对电荷的亲和力是非常重要的”
。1904
年,他进一
步发展了他的上述思想,发表了题为“亲和力和原子价”的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电价”的概念。
这可以说是化学键的电子理论的雏形。
电子发现以后,科学家们一方面继续研究电子的性质,研究原子的电子结构,另一方面开始研究
电子与化学结合的关系。1908
年,雷姆赛(W.
Ramsay,
1852-1916)提出一种见解,认为化学键的物质
承担者是电子,即,化学键就是由电子形成的化学结合。9再加上量子理论的建立,使理论化学象数学、
物理学一样,也成为一门演绎科学。这就为解决关于化学亲和力的本性(物质结合)问题提供了全新
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物理化学家
G.
N.
路易斯和德国物理学家柯塞尔(W.
Kossell,
1888-1956)提出了新的化学亲和观,朗缪尔(I.
Langmuir,
1881-1957)又进一步发展了它。
1916
年,柯塞尔根据惰性气体原子具有稳定结构的事实提出了离子键(电价键)理论。他认为电
离能较小的金属原子(如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原子)和电子亲和能(electron
affinity)10较大的非金属原
子(如卤素及氧族原子)靠近时,前者易失去外层电子成正离子(cation)
,后者易获得电子成负离子
(anion)
这样正、

负电子便都具有类似稀有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
它们之间靠离子键
(库仑静电引力)
结合在一起而生成离子化合物。同年
G.
N.
路易斯提出了共价键的电子理论,认为化学键的形成是原
子间共享一对或多对电子的结果,并且生成稳定分子时,每个原子的外层的电子结构应和惰性气体原
子相同。1919
年,朗缪尔在路易斯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电子在原子和分子中的排布”“原子结构和

价键的八隅说(octet
theory)、
”“原子结构理论”等十几篇有关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理论的论文,提出了
原子结构的同心壳层理论模型。1923
年,路易斯又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出版了《价键及原子和分子的
结构》一书,提出了“电子对”的概念,认为不同元素的原子或相同元素的原子生成化合物或单质时,
彼此之间可以共享电子对而达到“八隅状态”
。他们的这些观点通常称之为“路易斯-朗缪尔八隅说”

这些理论从物质运动的电子层次上解释了化合价的饱和性,分别说明了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原因,
赋予经典价键以明确的物理意义,开拓了一条建立现代化学键理论的途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