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41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1-28 21:19
1、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2、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黄巾、凉州之乱,颇有功勋。
3、中平六年(1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选用名士蔡邕等人,专断朝政,威震天下。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广布亲信,呼召三台。
4、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5 17:44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陇西郡临洮县地处凉州,是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所以凉州的民风之彪悍,据全国之首。
董氏是当地的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其骑术、射术和力量都很厉害。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凉州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并且在羌民中颇有威名。
郡太守和州刺史非常欣赏他,都曾招他做官。董卓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游牧民族的战斗中打出了名声,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董卓一生残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
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日趋衰败、最终倾覆,虽然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但是,董卓无疑加速和促进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5 17:45
东汉末年权臣。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中平元年(184)黄巾爆发后,奉命*响应的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屡屡败北。灵帝病危时,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
董卓引兵驰抵京城,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
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
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200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
扩展资料: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
1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
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盟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5 17:45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扩展资料:
董卓年轻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鞋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
屯兵河东以后,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是地方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
后来董卓进京操纵汉室,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杀死董卓,结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5 17:46
董卓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陇西临洮 [今甘肃临洮]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师 郿侯
家族资料 父亲 董雅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董擢 董旻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牛辅 吕布 王允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董卓|李傕|郭汜
董卓 - 简明历史传记
董卓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董卓 - 简明演义传记
董卓原为汉河东太守,征讨黄巾不利,却因贿赂十常侍官至西凉刺史。董卓应大将军何进之邀进京铲除宦官,恰逢何进被杀,于是收编何进部曲,又赠赤兔马给吕布,诱其投降并杀死并州刺史丁原,从此不可一世。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朝臣多敢怒不敢言;董卓生性残暴,经常纵兵略民,百姓皆恨。后来,司徒王允欲除掉董卓,将美女貂禅许给吕布,又献予董卓,使二人反目,遂与吕布合谋杀死了董卓。
董卓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董卓 - 历史年表
董卓的父亲叫董雅,当过颍川纶氏尉,有三个儿子:长子董擢,字孟高,很早就死了;次子就是董卓;三子董旻,字叔颖。董卓年轻时爱好侠客行为,曾经在羌族居住的地区旅行,与羌族各豪帅相结交。后来,董卓当上了州兵马掾,负责防守塞下。董卓臂力过人,能在马上左右开弓,羌胡人都很畏惧他。
[167年]左右,董卓以“良家子”的出身当上一名羽林郎,任军司马,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事后,董卓因功被拜为郎中,得到赏赐缣九千匹,董卓把东西全分给了手下。不久,董卓升迁为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曾一度因故被罢免,但后来董卓还是当上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184年],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持节,代替卢植与张角交战,兵败被免官。
[185年],董卓再次被征召为中郎将,跟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边章、韩遂等人。后来,皇甫嵩被免职,董卓改任破虏将军,归新任主帅张温统管。边章、韩遂被击败,包括董卓军在内的6只部队进入陇西追击,其它部队均战败,只有董卓用计保全部队退回,屯住于扶风,封斄乡侯,食邑1000户。
[188年],马腾、韩遂等人拥王国为主将进攻陈仓。董卓升任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将王国击退。
[1年],朝廷征招董卓为少府,董卓上书找借口推辞,不肯放弃兵权就任。后来,汉灵帝病重,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令他将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找借口拒绝,并驻兵于河东,以观天下变化。不久,汉灵帝病逝,汉少帝即位,何进招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董卓未到,何进已死,董卓在北芒迎接被宦官劫出的少帝,一同还于洛阳。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的部众所杀,何进、何苗的部曲无人统领,一起归属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至此京都的兵权全部掌握在董卓手中。大权在握的董卓废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汉献帝,群臣不敢与之相争。董卓自封为太尉,掌管前将军的事务,加节传、斧钺、虎贲,改封为封郿侯。不久,董卓升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封董卓的母亲为池阳君。
[190年],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同时焚烧洛阳宫殿,发掘陵墓,搜罗财宝。次年,董卓到达长安,升为太师,自称尚父,逾制乘坐青盖金华车;弟弟董旻升为左将军,封鄠侯;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的许多亲戚都在朝廷任职。董卓还筑郿坞,囤积了三十年的粮食用以自守。董卓执政,法令苛酷,爱好残酷的刑法,推崇相互告发,造成不少冤案,又滥发货币,积聚财富,造成通货崩溃,激起了民怨。
[192年],王允、吕布等人共同谋杀董卓,随后杀了董卓的三族和亲信,长安居民相互庆贺。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
谈董卓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三国志》说,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
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董卓传》)。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良家子指非巫医、商贾、百工。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于是,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全部分给了吏卒。这段史实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这也是董卓日后成为西凉军阀首领的重要原因。此后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其间,董卓曾讨黄巾失败,被免官。但董卓善于钻营,贿赂十常侍,当凉州战事再起,董卓又被起用。东汉*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需要董卓这样的人。董卓的存在确实巩固了凉州的防务,但由于董卓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凉州的实力和声望已超过了东汉*,于是逐渐不受东汉*节制。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当然对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挟羌胡以威胁东汉*,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这种形势下,东汉*想让皇甫嵩以武力解决掉董卓,董卓屯兵河东郡以观东汉*的变化。东汉*终于还是不敢发难,可见董卓当时的军势已颇为强盛。
1年,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前将军董卓进京。为了正确评价董卓进京后的作为,先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有一个特点,地方豪强的势力很大。因为辅佐刘秀夺得天下的大都是豪强,夺取天下后他们的势力到了巩固和加强。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到了东汉后期,*政权衰落而地方势力加强,**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东汉的*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的是地方豪强势力,所以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皇帝为了维护**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与地方豪强的争斗。
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属于皇帝一边的,他扮演的是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他还希望能得到西凉军阀董卓和并州军阀丁原的支持,于是召其进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到此为止,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已经灭亡了。说东汉因为董卓的存在而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只是董卓在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的时候接管了东汉*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董卓刚到洛阳时,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只有任董卓收编。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至此手握重兵的董卓成为了唯一在京师说话算数的人,并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董卓的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其作为足见其*手腕和行事的魄力。名士们对这一变故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不过名士的立场还是很鲜明,他们都是反对董卓的,其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董卓上台以后,废少帝、立献帝这可能是他名声臭的最主要原因了。其实当时的情况下,换了谁控制东汉*都不会把皇帝当回事。因为东汉*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董卓控制*后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名士的关系。他的做法与何进差不多,拉拢名士。他所提拔的人也与何进提拔的大同小异,但名士并不买账。本来他们就不服**的管,更现在何况控制**的是董卓这样“久习夷风”的“边弊之人”,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恰恰是那些董卓提拔到地方任职的名士们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但如果就这么走了,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不过,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后,他似乎已经被腐蚀掉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剽悍的凉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轻时的抱负与冲劲了。即使如此,关东军也不能把他怎样,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如前所说,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丁原死后,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不论胡轸是否会真的动手,他这种严重的挑衅必然会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这么大的事董卓肯定会知道,但他似乎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也许他找不到什么好办法,也许在他看来象他们这样的武夫争执甚至斗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过去就没事了。但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在东汉*身居高位,却对董卓阴怀不满如司徒王允等人看出并利用了这个矛盾。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至于掳掠百姓这种事无论是西凉军、关东军或是黄巾军都会干。以今天的眼光看,掳掠百姓是很不人道的,但在三国那种战乱时代却是很平常的事。其实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并非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失败者。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又没读过什么书,董卓虽是汉人,但他在性格上更象游牧民族而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董卓这样的“蛮夷”居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读书人当然对其恨之入骨,而历史正是由那些读书人写的。同样是废皇帝,尹、霍却被人推崇。被蒙古铁蹄毁灭的城市和被残杀的百姓的数量绝对比凉州军毁、杀的更多。但却很少听人骂铁木真。如果董卓消灭了关东军统一了中原,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会决然不同。到时,自然会有大批的读书人为他*。而董卓残暴的行为也不会有人会管了。可惜董卓只是一介武夫。他在*斗争和耍阴谋诡计方面比读书人差多了,所以会被王允和吕布除掉。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在中国,写历史有两个原则:成王败寇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平反,只是因为中国的史书大多经过作者主观的加工,以致读者往往为之惑乱。我们今天读史应该比古人站的高些,还历史以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