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3:5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
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
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
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
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 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
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
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4、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
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
5、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6、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 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