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什么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2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4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也叫《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全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4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也叫《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全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1、《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
  2、全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1、《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
  2、全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6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七言绝句追问:好吧 确实是七言绝句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6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七言绝句追问:好吧 确实是七言绝句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7

人呢。付擦擦擦-乖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7

人呢。付擦擦擦-乖乖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4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也叫《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全文:《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1、《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
  2、全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6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七言绝句追问:好吧 确实是七言绝句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6:47

人呢。付擦擦擦-乖乖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