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重点篇目(光说题目即可)及其作者知识梳理。急急急急急!大家帮个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1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1:55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1:55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1:56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2:53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1:56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的少年时代》埃德加•*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