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7
在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定位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死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导航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视频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定位。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网址导航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定位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导航。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导航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导航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下载)—>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视频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视频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视频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码。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官方(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死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游戏)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市面上有几个新媒体运营的工具,感觉大同小异。
要么主打编辑器(比如秀米);要么主打账号排行(比如新榜)
所以题主问的是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话,可能真的比较合适的就是【72助手】了。。
一个是:采集能力很实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排行,就是自定义内容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号,来来回回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但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部分还是它的发布能力!!!!
——多平台同时管理和发布
这个太喜欢了。。不用一个一个平台去刷,好省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不管是运营人员还是自媒体写手,为了让文章被全网的人看到,不仅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还会开通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企鹅号、微博等十几个平台的账号。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文章要推送到5个甚至更多平台,登录账号、来回复制粘贴、最终发布,至少要60分钟以上。如果文章含有视频,还要确保推送成功,就要花更久的时间了。
账号管理也非常麻烦,每天打开十几个网页一一登入,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忘记了,估计又要麻烦别人查找,多人管理账号,还存在账号信息曝光,内容泄露等危险。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新媒体一键分发工具。大多数的一键分发工具是在后台编辑好一篇文章后,自动同步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或者单独下载一个第三方工具,又或者使用网页插件,把文章分发到其他平台这些分发手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无法100%完成分发,需要重复登录等。
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发工具也十分重要,我了解到的比如维权骑士的士值品牌馆,就是不错的工具,算是自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键分发到多个平台,而且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即可,不用下载软文和插件,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可以去试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7
在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定位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死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导航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视频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定位。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网址导航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定位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导航。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导航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导航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下载)—>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视频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视频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视频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码。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官方(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死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游戏)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7
在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定位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死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导航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视频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定位。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网址导航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定位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导航。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导航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导航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下载)—>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视频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视频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视频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码。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官方(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死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游戏)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7
在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定位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死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导航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视频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定位。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网址导航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定位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导航。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导航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导航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下载)—>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视频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视频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视频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码。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官方(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死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游戏)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市面上有几个新媒体运营的工具,感觉大同小异。
要么主打编辑器(比如秀米);要么主打账号排行(比如新榜)
所以题主问的是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话,可能真的比较合适的就是【72助手】了。。
一个是:采集能力很实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排行,就是自定义内容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号,来来回回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但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部分还是它的发布能力!!!!
——多平台同时管理和发布
这个太喜欢了。。不用一个一个平台去刷,好省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不管是运营人员还是自媒体写手,为了让文章被全网的人看到,不仅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还会开通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企鹅号、微博等十几个平台的账号。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文章要推送到5个甚至更多平台,登录账号、来回复制粘贴、最终发布,至少要60分钟以上。如果文章含有视频,还要确保推送成功,就要花更久的时间了。
账号管理也非常麻烦,每天打开十几个网页一一登入,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忘记了,估计又要麻烦别人查找,多人管理账号,还存在账号信息曝光,内容泄露等危险。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新媒体一键分发工具。大多数的一键分发工具是在后台编辑好一篇文章后,自动同步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或者单独下载一个第三方工具,又或者使用网页插件,把文章分发到其他平台这些分发手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无法100%完成分发,需要重复登录等。
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发工具也十分重要,我了解到的比如维权骑士的士值品牌馆,就是不错的工具,算是自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键分发到多个平台,而且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即可,不用下载软文和插件,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可以去试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市面上有几个新媒体运营的工具,感觉大同小异。
要么主打编辑器(比如秀米);要么主打账号排行(比如新榜)
所以题主问的是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话,可能真的比较合适的就是【72助手】了。。
一个是:采集能力很实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排行,就是自定义内容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号,来来回回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但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部分还是它的发布能力!!!!
——多平台同时管理和发布
这个太喜欢了。。不用一个一个平台去刷,好省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市面上有几个新媒体运营的工具,感觉大同小异。
要么主打编辑器(比如秀米);要么主打账号排行(比如新榜)
所以题主问的是内容管理和分发的话,可能真的比较合适的就是【72助手】了。。
一个是:采集能力很实用——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排行,就是自定义内容库。关注自己要关注的号,来来回回其实也就是那几个。。
但是本人最喜欢用的部分还是它的发布能力!!!!
——多平台同时管理和发布
这个太喜欢了。。不用一个一个平台去刷,好省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不管是运营人员还是自媒体写手,为了让文章被全网的人看到,不仅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还会开通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企鹅号、微博等十几个平台的账号。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文章要推送到5个甚至更多平台,登录账号、来回复制粘贴、最终发布,至少要60分钟以上。如果文章含有视频,还要确保推送成功,就要花更久的时间了。
账号管理也非常麻烦,每天打开十几个网页一一登入,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忘记了,估计又要麻烦别人查找,多人管理账号,还存在账号信息曝光,内容泄露等危险。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新媒体一键分发工具。大多数的一键分发工具是在后台编辑好一篇文章后,自动同步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或者单独下载一个第三方工具,又或者使用网页插件,把文章分发到其他平台这些分发手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无法100%完成分发,需要重复登录等。
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发工具也十分重要,我了解到的比如维权骑士的士值品牌馆,就是不错的工具,算是自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键分发到多个平台,而且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即可,不用下载软文和插件,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可以去试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9:58
现在不管是运营人员还是自媒体写手,为了让文章被全网的人看到,不仅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还会开通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企鹅号、微博等十几个平台的账号。但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如果文章要推送到5个甚至更多平台,登录账号、来回复制粘贴、最终发布,至少要60分钟以上。如果文章含有视频,还要确保推送成功,就要花更久的时间了。
账号管理也非常麻烦,每天打开十几个网页一一登入,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忘记了,估计又要麻烦别人查找,多人管理账号,还存在账号信息曝光,内容泄露等危险。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新媒体一键分发工具。大多数的一键分发工具是在后台编辑好一篇文章后,自动同步到其他自媒体平台,或者单独下载一个第三方工具,又或者使用网页插件,把文章分发到其他平台这些分发手段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时候无法100%完成分发,需要重复登录等。
因而,选择一个合适的分发工具也十分重要,我了解到的比如维权骑士的士值品牌馆,就是不错的工具,算是自媒体人必不可少的助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键分发到多个平台,而且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即可,不用下载软文和插件,如果你有需求的话可以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