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前期爱国词人词作的写作背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1:52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向敏中之玄孙。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出身贵族家庭,是神宗向皇后的再从侄,元符三年(1100),以恩荫入仕,宣和七年(1125),以直秘阁为京畿路转运副使,不久兼发运副使。建炎元年(1127),统兵勤王,又拘张邦昌所遣使者,迁直龙图阁讣艾、江淮发运副使。以素与李纲善,被黄潜善罢官。建炎三年,复职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府。绍兴年间,历知广州、江州,改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绍兴八年(1138)除户部侍郎。不久金使议和将入境,以不肯拜金诏而忤逆秦桧,遂辞官还乡,归隐十余年,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词集《酒边集》2卷。

向子諲是著名的主战派大臣。靖康之难时,他曾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出敌不意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金人举师南下,烽火遍地,宋高宗仓皇从海上逃跑,金兵破江西,进*湖南。此时向子諲任知潭州,他亲率军民死守拒敌,血战八昼夜,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当时陈与义有诗称赞说:“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伤春》)绍兴初年,向子諲知平江府,金人和议使将入境,子諲不肯屈节拜金诏,并上章言拒受和戎,触忤秦桧,结果*退居清江五柳坊。时势造英雄,时代的变迁将向子諲这样的一般官吏锻造成了民族志士、抗金英杰,他的词作也因此由浅薄平庸一跃而“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成为呼唤词坛新风的首倡。

向子諲自编的《酒边词》共存词170首,上卷为《江南新词》,作于南渡后,下卷为《江北旧词》,作于北宋间。他作这样的编排,用意是很深的。胡寅认为他“退江北所作于后,而进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酌元酒之尊,弃置醇味”(《题酒边词》),这种说法大致正确。当然,向子諲前后期词作的差异并非仅仅“元酒”与“醇味”的区别,他的北宋词作大抵抒写绮怀恋情,属婉约风格,但情感较为浮泛,缺乏新意。而经历国难的风雨洗礼的《江南新词》,却脱胎换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些伤时愤世之作,如《秦楼月》: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词人当家亡国破、君辱臣耻时,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尤其是“杜鹃啼血”之典的运用,词人将其内涵进行改造,将离别的愁苦转换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它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再如他在鄱阳道中写下的《阮郎归》: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銮辂还?

上片由江南江北之雪联想到易水之寒,又由此一联想而遥望三关,已是层层翻进。下片则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词人的此恨难消,情至绝望之境,使之无以复加。转而词人又翻出绝望中的一片痴望,抒发故国故君之思,至此终至其极。全词虽极写二帝被掳不还之悲怀,但终篇亦并无一语道破,语言委婉工致,不失词体本色。

《江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