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司”开头的有哪些,要有稍微简略点的介绍这是干什么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2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 《史记.楚世家》:“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充疾为司马。”

  军官名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参考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司徒: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司隶校尉: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7

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 《史记.楚世家》:“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充疾为司马。”

  军官名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参考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司徒: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司隶校尉: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 《史记.楚世家》:“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充疾为司马。”

  军官名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参考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司徒: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司隶校尉: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参考 《史记.楚世家》:“立子比为王,公子子皙为令尹,充疾为司马。”

  军官名

  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位次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宋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参考 《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往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司徒: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空: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各诸侯国亦置此官,职掌同周,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司隶校尉: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又率领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7

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7

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6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我只知道这么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0:37

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