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吸收分析法是可以通过贬值的一些财务的状况来进行分析的,而货币的分析法的话,是通过货币的流量来进行分析的。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r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r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拓展资料>
一、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没有严格地*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主张。
二、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首先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 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吸收分析法是可以通过贬值的一些财务的状况来进行分析的,而货币的分析法的话,是通过货币的流量来进行分析的。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r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r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拓展资料>
一、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没有严格地*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主张。
二、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首先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 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