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写关于雪的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6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39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话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扩展资料:

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自己写的写雪七言律诗如下:

原文:

街边园里花残尽,树上枝头叶落空。

瘦水结冰迎冷日,荒原封冻沐寒风。

苍天浩浩疏云影,寂苑萧萧少客踪。

时节轮回临小雪,光阴斗转又严冬。

译文:

街边的公园里的花意境残尽,树上的枝头的叶已经落空。

水已经结冰迎来了寒冷的日子,荒原上已经封冻了寒冷的风。

苍天上有浩浩稀疏的云影,寂静的院落里只很少客人。

时节轮回又到了小雪的时节,时间的过得很快,又到了严寒的冬天。

扩展资料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

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39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话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扩展资料:

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自己写的写雪七言律诗如下:

原文:

街边园里花残尽,树上枝头叶落空。

瘦水结冰迎冷日,荒原封冻沐寒风。

苍天浩浩疏云影,寂苑萧萧少客踪。

时节轮回临小雪,光阴斗转又严冬。

译文:

街边的公园里的花意境残尽,树上的枝头的叶已经落空。

水已经结冰迎来了寒冷的日子,荒原上已经封冻了寒冷的风。

苍天上有浩浩稀疏的云影,寂静的院落里只很少客人。

时节轮回又到了小雪的时节,时间的过得很快,又到了严寒的冬天。

扩展资料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

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听雪
夜阑静听雪敲窗
思绪纷纷到天光
一样寒枝乌雀落
不是旧年人成双
原创,押韵可能不太好,多多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39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话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扩展资料:

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自己写的写雪七言律诗如下:

原文:

街边园里花残尽,树上枝头叶落空。

瘦水结冰迎冷日,荒原封冻沐寒风。

苍天浩浩疏云影,寂苑萧萧少客踪。

时节轮回临小雪,光阴斗转又严冬。

译文:

街边的公园里的花意境残尽,树上的枝头的叶已经落空。

水已经结冰迎来了寒冷的日子,荒原上已经封冻了寒冷的风。

苍天上有浩浩稀疏的云影,寂静的院落里只很少客人。

时节轮回又到了小雪的时节,时间的过得很快,又到了严寒的冬天。

扩展资料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

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听雪
夜阑静听雪敲窗
思绪纷纷到天光
一样寒枝乌雀落
不是旧年人成双
原创,押韵可能不太好,多多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1

碧落无声飞鹤羽

泰宁有意呈银鱼

休道琼华颜色美
凌冽入骨不易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2

{注:俺是移居广东十数载的北方人}
(北人南漂冬日闻家乡飘雪有感)
南粤山间未识影,
天降鹅毛素裹景。
遥念童年堆雪人,
迟暮不忘故乡情。
(想象南人北漂冬日见住地飘雪有感)
昨夜北风吹,
今晨冬雪追。
恍若童话境,
惊喜雾霾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听雪
夜阑静听雪敲窗
思绪纷纷到天光
一样寒枝乌雀落
不是旧年人成双
原创,押韵可能不太好,多多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39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话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扩展资料:

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自己写的写雪七言律诗如下:

原文:

街边园里花残尽,树上枝头叶落空。

瘦水结冰迎冷日,荒原封冻沐寒风。

苍天浩浩疏云影,寂苑萧萧少客踪。

时节轮回临小雪,光阴斗转又严冬。

译文:

街边的公园里的花意境残尽,树上的枝头的叶已经落空。

水已经结冰迎来了寒冷的日子,荒原上已经封冻了寒冷的风。

苍天上有浩浩稀疏的云影,寂静的院落里只很少客人。

时节轮回又到了小雪的时节,时间的过得很快,又到了严寒的冬天。

扩展资料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

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听雪
夜阑静听雪敲窗
思绪纷纷到天光
一样寒枝乌雀落
不是旧年人成双
原创,押韵可能不太好,多多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1

碧落无声飞鹤羽

泰宁有意呈银鱼

休道琼华颜色美
凌冽入骨不易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2

{注:俺是移居广东十数载的北方人}
(北人南漂冬日闻家乡飘雪有感)
南粤山间未识影,
天降鹅毛素裹景。
遥念童年堆雪人,
迟暮不忘故乡情。
(想象南人北漂冬日见住地飘雪有感)
昨夜北风吹,
今晨冬雪追。
恍若童话境,
惊喜雾霾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1

碧落无声飞鹤羽

泰宁有意呈银鱼

休道琼华颜色美
凌冽入骨不易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2

{注:俺是移居广东十数载的北方人}
(北人南漂冬日闻家乡飘雪有感)
南粤山间未识影,
天降鹅毛素裹景。
遥念童年堆雪人,
迟暮不忘故乡情。
(想象南人北漂冬日见住地飘雪有感)
昨夜北风吹,
今晨冬雪追。
恍若童话境,
惊喜雾霾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39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白话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扩展资料:

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15:40

自己写的写雪七言律诗如下:

原文:

街边园里花残尽,树上枝头叶落空。

瘦水结冰迎冷日,荒原封冻沐寒风。

苍天浩浩疏云影,寂苑萧萧少客踪。

时节轮回临小雪,光阴斗转又严冬。

译文:

街边的公园里的花意境残尽,树上的枝头的叶已经落空。

水已经结冰迎来了寒冷的日子,荒原上已经封冻了寒冷的风。

苍天上有浩浩稀疏的云影,寂静的院落里只很少客人。

时节轮回又到了小雪的时节,时间的过得很快,又到了严寒的冬天。

扩展资料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

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

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