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2:01
笔的历史
铅笔的历史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
当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条条这样的东西,在羊身上涂划,给它们做标记。
不久,精明的城里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条条,称作“印石”在街上叫卖。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断。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决了染污的问题,办法是像给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线绳子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易断的问题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帕•费勃在1761年解决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把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体。这样成形后的混合体要比纯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强得多。
于是,尼可勒斯•杰库斯•康特,法国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受命去完成寻找法国石墨,制造铅笔的任务。不知是被失败的恐慌所刺激,还是被引人瞩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赌注。
由于只有很少的劣质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数量,然后再在土窑里焙烤,这一切比人们梦想的还要好,他们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
通过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产的铅笔在等级上从硬到软;在颜色上,使铅笔所划出的线由浅灰到深黑。
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现在生产的标准铅笔可以划35英里那么长,至少可以写4.5万个字,削16次直到离笔尾两英寸的地方还可以用。它还带着附有*金属包头的橡皮。
现代铅笔由40种不同的原料制成,最好的石墨出产于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黏土出产于德国;最好的橡皮出产于马来西亚;最好的蜡出产于巴西;用于机器中搅拌石墨、黏土的那种鸡蛋大小的卵石出产于比利时、丹麦;而最好的、带有芳香味的木材出产于美国。
现在可以生产300多种不同的铅笔,其中包括外科大夫在病人身上做开刀记号的那种铅笔。
(佚名摘荐,文晓文)
漫谈笔
钢笔发明至今还不到100年,但它流行于世界各地。在许多欧美电影中我们常见身穿燕尾服,手持鹅毛蘸笔人士的书写镜头,颇具绅士风度。这种镜头或许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以至在今天的工艺圆珠笔中,有的笔杆上仍饰有羽毛。这种鹅毛蘸笔在欧洲持续流行了千年之久,以至我们仍可在许多文学巨匠、音乐巨匠等人物保存完好的手稿中找到它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才逐渐地消失,被钢笔所取代。
为什么钢笔取代了鹅毛蘸笔?起因是“盛怒”。沃特曼是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当时英国的保险业竞争十分激烈,1884年,他好不容易争得一笔生意,在与对方公司签约时,他递过去一支精美的羽毛笔,不料那支笔漏了一摊墨水,将合同文本污染了,当他去拿新合同书时,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抢了他的生意。沃特曼气极了,都是因为这支倒霉的笔,使他丢失了一笔大生意。盛怒之后,他冷静了下来,决心发明一种新笔。他研究了毛细管的机理,制出了笔尖、笔舌。笔尖和笔舌上都开有细小的缝隙,以便吸水。如何才能储存墨水呢?他动足了脑筋,开始用一条硬的长橡胶,在中间钻出一条细长的小管用来储水,把它与笔尖相连,当笔尖受压时,墨水可以慢慢渗出。今天的签字笔仍采用这个原理,只不过是储水橡皮由泡沫管代替。
沃特曼发现要使硬橡皮细管储满墨水是件麻烦的事,要用滴眼药水的滴管把墨水慢慢滴进去。后来他改用具有弹性的薄皮橡皮胆,只要把内部的空气挤出产生负压,插入墨水瓶,很快就吸满了。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无多大变动。
圆珠笔在50年代贵于钢笔,用完之后还不舍得扔掉,在专门的笔店里可以加笔油后继续使用。据说匈牙利人比洛,是一家印刷厂的校对员,由于印刷好的清样,含水分较多,用钢笔更改,字极易渗开而模糊不清,于是他用*套上油墨细管用来书写,就不易产生以前的毛病。后来,比洛把他的发明提供给英国皇家空军,由英国一家飞机制造厂制出了第一批圆珠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采用了比洛的发明。1916年,德国人利斯勃设计的新型圆珠笔已十分接近现在的笔了,但没有得到推广。直到二次大战爆发后,美*事工业部门提出要制造出一种适合高空书写,不漏水,不受冷热影响,能大量储墨水,不必勤灌的笔,并给以重赏。1944年芝加哥商人雷诺看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发财机会,由于他头脑活络,重金邀人对利斯勃的笔作改进,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了成功。正好那时美国在日本丢了原子弹,他大做广告,把他的笔与原子弹并论,命名为原子笔,很快风靡世界。
参考资料:http://web.szclass8.com/2000G/0006class/uploadfile/20055109428467.doc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1:04
笔的历史
铅笔的历史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
当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条条这样的东西,在羊身上涂划,给它们做标记。
不久,精明的城里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条条,称作“印石”在街上叫卖。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断。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决了染污的问题,办法是像给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线绳子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易断的问题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帕•费勃在1761年解决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把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体。这样成形后的混合体要比纯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强得多。
于是,尼可勒斯•杰库斯•康特,法国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受命去完成寻找法国石墨,制造铅笔的任务。不知是被失败的恐慌所刺激,还是被引人瞩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赌注。
由于只有很少的劣质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数量,然后再在土窑里焙烤,这一切比人们梦想的还要好,他们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
通过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产的铅笔在等级上从硬到软;在颜色上,使铅笔所划出的线由浅灰到深黑。
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现在生产的标准铅笔可以划35英里那么长,至少可以写4.5万个字,削16次直到离笔尾两英寸的地方还可以用。它还带着附有*金属包头的橡皮。
现代铅笔由40种不同的原料制成,最好的石墨出产于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黏土出产于德国;最好的橡皮出产于马来西亚;最好的蜡出产于巴西;用于机器中搅拌石墨、黏土的那种鸡蛋大小的卵石出产于比利时、丹麦;而最好的、带有芳香味的木材出产于美国。
现在可以生产300多种不同的铅笔,其中包括外科大夫在病人身上做开刀记号的那种铅笔。
(佚名摘荐,文晓文)
漫谈笔
钢笔发明至今还不到100年,但它流行于世界各地。在许多欧美电影中我们常见身穿燕尾服,手持鹅毛蘸笔人士的书写镜头,颇具绅士风度。这种镜头或许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以至在今天的工艺圆珠笔中,有的笔杆上仍饰有羽毛。这种鹅毛蘸笔在欧洲持续流行了千年之久,以至我们仍可在许多文学巨匠、音乐巨匠等人物保存完好的手稿中找到它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才逐渐地消失,被钢笔所取代。
为什么钢笔取代了鹅毛蘸笔?起因是“盛怒”。沃特曼是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当时英国的保险业竞争十分激烈,1884年,他好不容易争得一笔生意,在与对方公司签约时,他递过去一支精美的羽毛笔,不料那支笔漏了一摊墨水,将合同文本污染了,当他去拿新合同书时,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抢了他的生意。沃特曼气极了,都是因为这支倒霉的笔,使他丢失了一笔大生意。盛怒之后,他冷静了下来,决心发明一种新笔。他研究了毛细管的机理,制出了笔尖、笔舌。笔尖和笔舌上都开有细小的缝隙,以便吸水。如何才能储存墨水呢?他动足了脑筋,开始用一条硬的长橡胶,在中间钻出一条细长的小管用来储水,把它与笔尖相连,当笔尖受压时,墨水可以慢慢渗出。今天的签字笔仍采用这个原理,只不过是储水橡皮由泡沫管代替。
沃特曼发现要使硬橡皮细管储满墨水是件麻烦的事,要用滴眼药水的滴管把墨水慢慢滴进去。后来他改用具有弹性的薄皮橡皮胆,只要把内部的空气挤出产生负压,插入墨水瓶,很快就吸满了。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无多大变动。
圆珠笔在50年代贵于钢笔,用完之后还不舍得扔掉,在专门的笔店里可以加笔油后继续使用。据说匈牙利人比洛,是一家印刷厂的校对员,由于印刷好的清样,含水分较多,用钢笔更改,字极易渗开而模糊不清,于是他用*套上油墨细管用来书写,就不易产生以前的毛病。后来,比洛把他的发明提供给英国皇家空军,由英国一家飞机制造厂制出了第一批圆珠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采用了比洛的发明。1916年,德国人利斯勃设计的新型圆珠笔已十分接近现在的笔了,但没有得到推广。直到二次大战爆发后,美*事工业部门提出要制造出一种适合高空书写,不漏水,不受冷热影响,能大量储墨水,不必勤灌的笔,并给以重赏。1944年芝加哥商人雷诺看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发财机会,由于他头脑活络,重金邀人对利斯勃的笔作改进,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取得了成功。正好那时美国在日本丢了原子弹,他大做广告,把他的笔与原子弹并论,命名为原子笔,很快风靡世界。
参考资料:http://web.szclass8.com/2000G/0006class/uploadfile/20055109428467.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