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起伏对气候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0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地形的动力作用
(1)大地形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2)气流遇山绕流形成的冷暖平流
2、热力作用如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是冷源,强度以12月和1月为最大;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以6、7月份强度最大。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扩大,到了100P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青藏高原巨大的冷热源作用必然对高原本身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于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3、山地气候中的暖带和冷湖冷湖和暖带是垂直气候带中两个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局地气候问题。就温度的垂直分布而言,由山麓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通常存在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带,即暖带。所谓冷湖,是指冷空气从山地较高处向下流泄,在地势低洼汇集而成的冷空气湖。
4、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特点(具有*性气候的特征)
(1)地球的第三极地
(2)气温日、年较差大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
二、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1、气流过山的绕爬效应青藏高原季风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环流。这样一来,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2、山谷风、焚风、峡谷风
三、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大地形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有些山脉可以阻碍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流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1、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甚大,一般新雪或紧密而干的雪面反射率可达86%-95%;而有空隙、带灰色的湿雪反射率可降至45%左右。*冰原的反射率与雪面相似。海冰表面反射率约在40%-65%作用。由于地面有大范围的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辐射能。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特性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当冰雪厚度达到50cm时,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北极海冰的厚度平均为3m,南极海冰的厚度为1m,*冰原的厚度更大,因此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成分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臭氧层耗竭
(三)人为硫污染与酸雨
(四)人为气溶胶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六、下垫面的性质与局地气候的形成
(一)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气候效应
地表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水分状况的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3、海洋石油污染的气候效应
人类活动形成的特殊气候
1、防护林的气候效应
(1)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即带内透风孔隙的大小、数量和分布状况。其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小气侯效应:
①防风效应:防护林最显著的小气侯效应是防风,使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所以防护林也称防风林。一般来说,在背风面较远距离内,大约25倍树高内,防风效果以疏透结构的林带最好;在林带背风面较近距离内,大约10倍树高内,以紧密结构林带防风效果为好;林带的宽度一般取4-8行、大约6-12米宽时,有较好的防风效果;林带防风距离与林带高度成正比;林网的防风效果比单条林带好;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
②温度效应:观测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入侵时,林网有增温效果,在暖空气入侵时,林网有降温作用
③湿度效应:林网内总蒸发量增加,而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水汽易保持在林网内,因此,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通常比旷野高,此外,林带能增加积雪厚度,减少地面径流,降低地下水位。
2、城市气候(城市五岛效应)
(1)城市浑浊岛效应
第一、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
第二、城市大气中因凝结核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其低云量和阴天日数远比郊区多。
第三、城市大气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因而散射粒子多,其太阳散射辐射却比干洁空气强。
第四、城市浑浊岛效应还表现在城区的能见度小于郊区。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3)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相对湿度比郊区小,有明显的干岛效应。但当水汽凝结成露时,因城区温度高,凝露量小,故城区近地面水汽压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这多出现在暖季。
(4)城市雨岛效应城市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城市雨岛效应形成条件如下:
第一、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第二、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较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第三、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
(5)城市平均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三)沙尘暴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
1、浮尘:恳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2、扬沙:又名高吹沙。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
3、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地形的动力作用
(1)大地形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2)气流遇山绕流形成的冷暖平流
2、热力作用如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是冷源,强度以12月和1月为最大;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以6、7月份强度最大。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扩大,到了100P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青藏高原巨大的冷热源作用必然对高原本身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于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3、山地气候中的暖带和冷湖冷湖和暖带是垂直气候带中两个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局地气候问题。就温度的垂直分布而言,由山麓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通常存在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带,即暖带。所谓冷湖,是指冷空气从山地较高处向下流泄,在地势低洼汇集而成的冷空气湖。
4、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特点(具有*性气候的特征)
(1)地球的第三极地
(2)气温日、年较差大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
二、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1、气流过山的绕爬效应青藏高原季风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环流。这样一来,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2、山谷风、焚风、峡谷风
三、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大地形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有些山脉可以阻碍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流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1、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甚大,一般新雪或紧密而干的雪面反射率可达86%-95%;而有空隙、带灰色的湿雪反射率可降至45%左右。*冰原的反射率与雪面相似。海冰表面反射率约在40%-65%作用。由于地面有大范围的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辐射能。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特性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当冰雪厚度达到50cm时,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北极海冰的厚度平均为3m,南极海冰的厚度为1m,*冰原的厚度更大,因此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成分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臭氧层耗竭
(三)人为硫污染与酸雨
(四)人为气溶胶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六、下垫面的性质与局地气候的形成
(一)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气候效应
地表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水分状况的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3、海洋石油污染的气候效应
人类活动形成的特殊气候
1、防护林的气候效应
(1)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即带内透风孔隙的大小、数量和分布状况。其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小气侯效应:
①防风效应:防护林最显著的小气侯效应是防风,使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所以防护林也称防风林。一般来说,在背风面较远距离内,大约25倍树高内,防风效果以疏透结构的林带最好;在林带背风面较近距离内,大约10倍树高内,以紧密结构林带防风效果为好;林带的宽度一般取4-8行、大约6-12米宽时,有较好的防风效果;林带防风距离与林带高度成正比;林网的防风效果比单条林带好;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
②温度效应:观测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入侵时,林网有增温效果,在暖空气入侵时,林网有降温作用
③湿度效应:林网内总蒸发量增加,而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水汽易保持在林网内,因此,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通常比旷野高,此外,林带能增加积雪厚度,减少地面径流,降低地下水位。
2、城市气候(城市五岛效应)
(1)城市浑浊岛效应
第一、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
第二、城市大气中因凝结核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其低云量和阴天日数远比郊区多。
第三、城市大气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因而散射粒子多,其太阳散射辐射却比干洁空气强。
第四、城市浑浊岛效应还表现在城区的能见度小于郊区。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3)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相对湿度比郊区小,有明显的干岛效应。但当水汽凝结成露时,因城区温度高,凝露量小,故城区近地面水汽压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这多出现在暖季。
(4)城市雨岛效应城市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城市雨岛效应形成条件如下:
第一、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第二、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较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第三、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
(5)城市平均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三)沙尘暴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
1、浮尘:恳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2、扬沙:又名高吹沙。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
3、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地形的动力作用
(1)大地形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2)气流遇山绕流形成的冷暖平流
2、热力作用如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是冷源,强度以12月和1月为最大;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以6、7月份强度最大。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扩大,到了100P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青藏高原巨大的冷热源作用必然对高原本身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于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3、山地气候中的暖带和冷湖冷湖和暖带是垂直气候带中两个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局地气候问题。就温度的垂直分布而言,由山麓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通常存在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带,即暖带。所谓冷湖,是指冷空气从山地较高处向下流泄,在地势低洼汇集而成的冷空气湖。
4、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特点(具有*性气候的特征)
(1)地球的第三极地
(2)气温日、年较差大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
二、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1、气流过山的绕爬效应青藏高原季风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环流。这样一来,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2、山谷风、焚风、峡谷风
三、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大地形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有些山脉可以阻碍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流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1、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甚大,一般新雪或紧密而干的雪面反射率可达86%-95%;而有空隙、带灰色的湿雪反射率可降至45%左右。*冰原的反射率与雪面相似。海冰表面反射率约在40%-65%作用。由于地面有大范围的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辐射能。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特性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当冰雪厚度达到50cm时,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北极海冰的厚度平均为3m,南极海冰的厚度为1m,*冰原的厚度更大,因此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成分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臭氧层耗竭
(三)人为硫污染与酸雨
(四)人为气溶胶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六、下垫面的性质与局地气候的形成
(一)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气候效应
地表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水分状况的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3、海洋石油污染的气候效应
人类活动形成的特殊气候
1、防护林的气候效应
(1)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即带内透风孔隙的大小、数量和分布状况。其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小气侯效应:
①防风效应:防护林最显著的小气侯效应是防风,使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所以防护林也称防风林。一般来说,在背风面较远距离内,大约25倍树高内,防风效果以疏透结构的林带最好;在林带背风面较近距离内,大约10倍树高内,以紧密结构林带防风效果为好;林带的宽度一般取4-8行、大约6-12米宽时,有较好的防风效果;林带防风距离与林带高度成正比;林网的防风效果比单条林带好;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
②温度效应:观测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入侵时,林网有增温效果,在暖空气入侵时,林网有降温作用
③湿度效应:林网内总蒸发量增加,而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水汽易保持在林网内,因此,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通常比旷野高,此外,林带能增加积雪厚度,减少地面径流,降低地下水位。
2、城市气候(城市五岛效应)
(1)城市浑浊岛效应
第一、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
第二、城市大气中因凝结核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其低云量和阴天日数远比郊区多。
第三、城市大气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因而散射粒子多,其太阳散射辐射却比干洁空气强。
第四、城市浑浊岛效应还表现在城区的能见度小于郊区。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3)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相对湿度比郊区小,有明显的干岛效应。但当水汽凝结成露时,因城区温度高,凝露量小,故城区近地面水汽压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这多出现在暖季。
(4)城市雨岛效应城市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城市雨岛效应形成条件如下:
第一、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第二、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较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第三、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
(5)城市平均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三)沙尘暴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
1、浮尘:恳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2、扬沙:又名高吹沙。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
3、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3:36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地形的动力作用
(1)大地形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2)气流遇山绕流形成的冷暖平流
2、热力作用如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是冷源,强度以12月和1月为最大;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以6、7月份强度最大。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季的暖区范围很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扩大,到了100P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青藏高原巨大的冷热源作用必然对高原本身及其邻近地区甚至于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3、山地气候中的暖带和冷湖冷湖和暖带是垂直气候带中两个因地形作用形成的局地气候问题。就温度的垂直分布而言,由山麓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通常存在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地带,即暖带。所谓冷湖,是指冷空气从山地较高处向下流泄,在地势低洼汇集而成的冷空气湖。
4、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特点(具有*性气候的特征)
(1)地球的第三极地
(2)气温日、年较差大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
二、地形对气流的影响
1、气流过山的绕爬效应青藏高原季风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环流。这样一来,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2、山谷风、焚风、峡谷风
三、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大地形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有些山脉可以阻碍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流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四、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冰雪表面的致冷效应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1、雪表面的辐射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甚大,一般新雪或紧密而干的雪面反射率可达86%-95%;而有空隙、带灰色的湿雪反射率可降至45%左右。*冰原的反射率与雪面相似。海冰表面反射率约在40%-65%作用。由于地面有大范围的冰雪覆盖,导致地球上损失大量辐射能。
2、冰雪-大气间的能量交换特性冰雪表面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能力很微弱。冰雪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率和导热率都很小。当冰雪厚度达到50cm时,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基本上被切断。北极海冰的厚度平均为3m,南极海冰的厚度为1m,*冰原的厚度更大,因此大气就得不到地表的热量输送。特别是海冰的隔离效应,有效地削弱海洋向大气的显热和潜热输送,这又是一个致冷因素。
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成分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臭氧层耗竭
(三)人为硫污染与酸雨
(四)人为气溶胶变化及其气候效应
六、下垫面的性质与局地气候的形成
(一)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气候效应
地表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水分状况的变化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3、海洋石油污染的气候效应
人类活动形成的特殊气候
1、防护林的气候效应
(1)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即带内透风孔隙的大小、数量和分布状况。其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小气侯效应:
①防风效应:防护林最显著的小气侯效应是防风,使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所以防护林也称防风林。一般来说,在背风面较远距离内,大约25倍树高内,防风效果以疏透结构的林带最好;在林带背风面较近距离内,大约10倍树高内,以紧密结构林带防风效果为好;林带的宽度一般取4-8行、大约6-12米宽时,有较好的防风效果;林带防风距离与林带高度成正比;林网的防风效果比单条林带好;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
②温度效应:观测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入侵时,林网有增温效果,在暖空气入侵时,林网有降温作用
③湿度效应:林网内总蒸发量增加,而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水汽易保持在林网内,因此,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通常比旷野高,此外,林带能增加积雪厚度,减少地面径流,降低地下水位。
2、城市气候(城市五岛效应)
(1)城市浑浊岛效应
第一、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
第二、城市大气中因凝结核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其低云量和阴天日数远比郊区多。
第三、城市大气中因污染物和低云量多,使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因而散射粒子多,其太阳散射辐射却比干洁空气强。
第四、城市浑浊岛效应还表现在城区的能见度小于郊区。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3)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相对湿度比郊区小,有明显的干岛效应。但当水汽凝结成露时,因城区温度高,凝露量小,故城区近地面水汽压高于郊区,出现城市湿岛,这多出现在暖季。
(4)城市雨岛效应城市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郊区。城市雨岛效应形成条件如下:
第一、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第二、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较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第三、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
(5)城市平均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三)沙尘暴在气象观测中,通常将发生在大气中由风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划分为:
1、浮尘:恳浮在大气中的砂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2、扬沙:又名高吹沙。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
3、沙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变得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