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八大禁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27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9:07

对联的八大禁忌: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1、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就没有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2、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3、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4、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

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5、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6、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7、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

8、八忌上重下边轻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0:25

对联的八大禁忌
(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补充资料)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论了,而是要论了 ”。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谐,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5、忌异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
例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于异位重字,犯忌。
这里要注意犯忌的“异位重字”有别于一种特殊的对联表现格式——换位格:
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与“你”,就是异位互重,属于同字换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先生挽孙中山先生的联,“一人”与“千古”是属于同词换位。这种类型的换位重字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属于犯忌的类型。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
(幻注:关于什么叫“失对”这里表达的只是在音律上失对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失对”的全部含义。“失对”主要是指对联的上下同位关系未能遵循对联的规则而造成的不对应。失对应包含韵律、对仗等关系。总之,对于现在的对联评价,大家不要将“失对”看成仅仅是韵律上的不对应,或者是词性上的不对应。它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